玉緣

藏者

作者:杏子

楊波,陝西西安大唐西市一家玉器店老板,早年與玉結緣,20餘年不改初衷。開玉器店,經營之餘,廣結玉友。

人和玉的相遇、相知是靠緣分的,這是楊波20餘年收藏和田玉的個人體會。

18歲那年,也就是上世紀80年代初,楊波來到新疆當兵。這個盛產和田玉的地方,以神奇和有趣吸引著他。楊波從小就喜歡石頭,而初遇和田籽玉時,籽玉的質樸、溫沁在手上散發著陌生而熟悉的氣息,他體會到一絲絲的溫暖和相通。就是這種感覺,讓楊波和玉結下了緣分。

那個時候,和田玉很便宜,當地的人們似乎並不太知道和田玉的價值,楊波隻需幾塊錢就能買一大把和田籽玉。甚至,也有不花錢的時候。一次,他用一雙鞋和一頂帽子換來了一盤子和田籽玉,個個都是白玉,又純淨又漂亮。他喜愛至極,最後還帶回了老家,放在一個自製的玻璃魚缸裏。缸底薄薄地鋪上一層,小小的顆粒,煞是白淨可愛。不過後來這些和田籽玉的歸處,讓楊波每每談起來,都遺憾連連、後悔不跌。那是搬新家,他正外出,不懂和田玉的妻子發愁魚缸的去處,想來想去連缸帶石子賣給了收破爛的老頭。老爺子花了5塊錢買了一層和田籽玉,假若留到現在,其價值少說也應在300萬左右。楊波遺憾痛心妻子的舉動,更讓他難受的是,收破爛的老爺子也“不識廬山真麵目”。

人不識和田玉而導致其流失的尷尬,直到1995年—2000年前後,才有所改觀。人們逐漸意識到新疆和田籽玉不是簡單的石頭,而是不可再生的名貴資源。得到正名後,和田玉的價格一路上揚,至2005年以後簡直翻了幾十倍。而經過玉雕大師雕琢的玉石,價格更是高之又高。從2007到2010年間,越來越多做著發財夢的人,投入到和田玉的開采中,整個喀什河被過渡挖掘直翻到深土層。

外界關於和田玉的認識在變,然而,楊波一直堅定的信條:玉和人是有緣分,則似乎始終像真理一樣,靜止不變地窺視著紛紛攘攘。蘇州曾經有個玉雕大師帶著徒弟到新疆買料,師傅看上了280萬的料,徒弟看上30萬的料,師傅擔心徒弟打眼不讓他買,徒弟就背著買下了。後來結果,師傅的玉切開全是石花,而徒弟的玉切開開出了雪白的羊脂。和田玉石就是這麼神奇,她的美麗隻留給有緣的人。

和田玉瘋狂漲價的期間,楊波為了收藏和田玉,甚至連生活費都花銷在裏麵了。不過,終究,人力抵不上這股瘋狂。楊波清楚地記得一次經曆,這次經曆讓他知道和田玉在人們的推動下,是怎樣一路飆升的。

09年,楊波在一次南方之行中,偶遇了一塊和田玉。他十分喜歡,也想買下來收藏,和田玉當時標價3萬,楊波覺得價格超出自己的預期,猶豫再三,還是決定再等等看。等兩個月之後,他惦念不忘,再去看玉的時候,玉已經漲到了5萬。楊波很吃驚,過快的漲幅使他再一次放棄了。之後,他又去了第3次、第4次,直到第5次的時候,楊波終於下定決心買下它,雖然那塊和田玉此時已高至9.5萬。從第一眼看到這塊玉,到最後買下,時間也僅僅才4個月有餘,價格卻翻幾倍。以高出幾倍的價格買下,楊波並不覺得吃虧,他反而覺得高興。他更加確信,這塊玉是為了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