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代攝影中的抽象與肌理(1 / 3)

現代攝影中的抽象與肌理

知新

作者:趙春茹

現代攝影與繪畫在當代藝術中是一對孿生兄弟,兩種藝術表現形式之間的界限已經非常模糊,盡管攝影術的誕生對繪畫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幾乎扼殺了以寫實為主的繪畫,但卻促進了繪畫藝術尋找新的出路,從而使繪畫進入了全新的表現空間。而攝影藝術在百年的演變中,也經過了自然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新客觀主義、超現實主義,後現代等各個時期演變與洗禮,從手段的單一走向技術與思想的不斷豐富,攝影藝術在試驗更多可能性,打破傳統攝影純記錄的表現手段,發掘人們的感官與內心世界,並不斷創造出“新的藝術視覺”,抽象攝影就是當代藝術中非常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顧名思義抽象攝影就是用相機和膠片或者數碼相機拍攝的抽象藝術作品。抽象攝影可以說是對傳統攝影本質和特點的無情反叛。

在傳統攝影中,攝影是“在原物和它的複製品之間插進的媒介,僅僅是一種無機的代理人,攝影對我們的影響,類似自然現象對我們的影響”,它是客觀現實中最真實的、不加修飾的反映。在談到一張照片的文獻價值時,我們會提出的三個問題:“它可靠與否?準確與否?真實與否?”,真實、可信、快捷、一直是攝影藝術在紀實方麵具有的偉大成就,“但攝影藝術與其他視覺藝術所共同具有的另一種局限性,就是攝影藝術的思想往往被限製在他所表現的對象的外部方麵上,但在繪畫藝術中,畫家並不遵從寫實主義風格的法則,他們可以自由地把對象內部和外部都表現出來”(阿恩海姆R udolf Amheim)。在二十世紀現代繪畫藝術中,“人們不須再現自然,而是代表自然”(塞尚Cezanne),“我們對繪畫有更高的要求,它服務於表現藝術家內心的幻象。”(馬蒂斯Matisse)“藝術家不重視可見的,而是創造可見的”(保羅·克利Paul Klee)。

隨著現代工業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學藝術也發生著重大的變革,當代攝影藝術的表現形式、表現方法、表現材料日趨豐富,攝影開始表現對人的內在的精神狀態的描繪,從注重對攝影本體語言的記錄現實功能,轉向對色彩、明暗、線條等繪畫抽象語言的描繪上,使攝影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

抽象藝術思潮是當代藝術最重要的藝術潮流。抽象藝術(Abstract Art)在《二十世紀美術辭典》解釋是:“舉凡藝術都是一種抽象,許多抽象的藝術必然在觀眾的眼中和心靈中造成具體物象的聯想。二十世紀的抽象藝術,乃是指不造成具體物象聯想的藝術,它不探求表達其他的視覺經驗。”西方一些學者認為,藝術本身就是—種抽象,如蘇珊·朗格(Susanne K.Langen說:“一切真正的藝術都是抽象的”。而抽象繪畫大師康定斯基(W,Kandinsky)認為,“現實世界本來就存在著具象與抽象,隻是具象表現一直被視為中心,而點、線、麵、色彩、結構等抽象元素,沒有顯示本身獨立存在的意義”。二十世紀以來,由於藝術家內在的需要,抽象表現被提到日程上來。康定斯基(W.Kandinsky)說“形式愈抽象,它的感染力就愈清晰和愈直接”、“藝術家愈是采用這些抽象形式,他就越可以充滿信心地進入抽象王國”。

抽象攝影和抽象繪畫的概念是一樣的,隻是創作的媒介不同,抽象繪畫用的是筆和顏料,而抽象攝影是用相機和膠片或者數碼相機拍攝的抽象作品。從攝影的角度來講,新聞攝影、紀實攝影、舞台攝影、超現實攝影、抽象攝影,其攝影性質是一致的。

“在大自然中,抽象是無處不在的自然法則,它不僅存在於無生命的事物中,而且也存在於人類的心靈之中”;“沒有立方體,我們就得不到一般對象具有第三維度的印象,沒有球形和圓柱形,我們也就不會有對象變化的印象”(沃林格爾Woringer)。抽象是大自然的傑作,抽象是構成這個世界的形式本質。因此,康德(Immanuel Kant)總結論斷說:“視覺沒有抽象是盲目的;抽象沒有視覺是空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