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
第10屆金鷹節開幕式晚會,謝娜是主持人之一,她的表現遭到觀眾的批評,晚會過後,她主持節目時的口誤,以及微博上的不當言辭,被網友彙集起來,遭遇炮火猛攻,當然,隨之而來的結論是,她的主持功底差、沒文化,能在“芒果一姐”的位置上屹立不倒,非常奇怪。
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不出現口誤,能夠經得起所有人審視的主持人?應該沒有。隻要是活人,站在舞台上表演,都難免出現瑕疵。尤其是主持人,體力、心境、搭檔的變化,以及節目風格的調整,恐怕都會讓現場表現打折扣。
謝娜做了十五年主持,出現那麼些口誤,應該不算多,微博上的表錯情會錯意,都是細枝末節,當真細細搜羅、認真羅列起來,也有上綱上線的嫌疑。這種顯微鏡式的審視,用到任何一個主持人、演員身上,恐怕都會指向相同的結論,哪怕那個人是蔡康永、小S,或者奧普拉-溫弗瑞。
潘光旦先生在他的《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中說,藝人“比別種人才更為響亮”,因為藝人的客觀性比較大,他們要公開演出,要接受觀眾品鑒,不得不依靠真實的本領,“藝術上稍有瑕疵必無從掩飾”。
謝娜能在舞台上站住,未必是靠什麼神秘力量,而是因為她的舞台表現和觀眾緣,這和一個人的人品、文化程度、微博寫得好不好、戀愛對象、衣著品味,都沒有關係。我看過許多由她主持的節目,個人感覺是,她的氣氛調動能力,在內地的主持人裏,算是很強的,也和湖南衛視的節目定位吻合。印象比較深的,還有她為某網站所做的廣告,在那個廣告裏,她扮演美猴王,表情和肢體動作的表現力,都非常好,一點也不讓人覺得不舒服。
他們有那麼討厭嗎?我們當真有那麼反感嗎?或許都沒有。但在現實世界裏,人們往往會信不過自己,四下尋找可以跟隨的意見,而意見發起者,隻要找到一個合適的點作為撬杠,就能掀起一場輿論風潮。
當年,人們也曾用相同的方式,批評過主持人陳魯豫,先是在論壇上出現一篇名為《魯豫徹底讓觀眾發瘋!》的帖子,列出陳魯豫主持《魯豫有約》時的口誤和習慣用語,更配以精心製作的爆笑視頻,隨後,又有網友撰寫了一篇題為《魯豫有約朱軍:此雷一出,天下無雷》的帖子,假想陳魯豫訪談朱軍,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兩人的語言風格,笑點依舊層出不窮。
嘲笑陳魯豫,成了一時風潮,連我也載欣載奔地加入其中,盡管,我看過她許多節目,並沒有那麼反感她,甚至挺喜歡她那種親和的風格,但在某時某刻的狂熱裏,一個人的意誌稍稍不堅定,就難免被席卷其中,會用意見跟隨的方式,尋求安全感和存在感。
當年初入社會時,有位長輩對我的告誡之一是:“人多的地方少去。”當時正逢某地出現踩踏事故,我想當然地以為,他的意思是,人多的地方不安全,後來慢慢明白了,人多的地方少去,或許也意味著,不要動輒跟從別人的意見,不要盲目彙入某種意見風潮,哪怕那意見看起來是那麼正確,那樣論據充分,跟隨者那麼多,甚至,看起來是那麼無害,例如,去嘲笑一個女主持人沒有專業素養、一個電影難看。
人多的地方少去,為的是不被人的洪流挾裹,為的是走出獨立行情。人丟失自己的過程,也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看起來無害的意見跟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