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
縱觀中國娛樂欄目的發展,經曆了20世紀90年代初以《正大綜藝》和《綜藝大觀》為代表的“綜藝表演”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快樂大本營》為代表的“明星+遊戲模式”。21世紀初,選秀類真人秀節目《超級女聲》等,又引發了至今未息的選秀熱潮。接著,以引進海外模式為主的模式類真人秀節目將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發展推向了高潮。
其實,早在央視二套購買英國博彩娛樂節目《GOBINGO》,本土化為《幸運52》、《開心辭典》紅遍大江南北,中國娛樂節目就開始走上了引進海外版權的漫漫長路。漸漸地,這一方式成為一種保證收視率的捷徑。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以犀利點評和直麵新時代男女婚戀觀而大受歡迎;《爸爸去哪兒》以明星示範親子關係贏得了較高收視率;《中國好聲音》開創了導師與歌手的音樂競賽模式……縱觀當下的娛樂節目,各大衛視的主打節目五成以上來自海外版權。
事實上,購買海外版權並非萬全之策,其催生的一些副作用已經開始浮現。購買海外版權的益處是版權方會提供幾百頁的節目“寶典”,從情節設計、燈光、音樂、舞美到地點、流程,連邀請函的寫法都一一詳細說明,還會派專人進行現場指導,參與節目的製作、營銷等各個環節。但嚴格的寶典也給本土化出了難題,國外版權方並不願意讓中國同行做太多改動,從而導致一些外來節目“水土不服”。版權引進還有可能遭遇同類節目不期而遇的“撞臉”尷尬,比如湖南衛視購買英國《Take Me Out》版權的相親節目《我們約會吧》遇到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舞動奇跡》遭遇了《舞林大會》,《中國好聲音》遭遇了《中國好歌手》、《中國好歌曲》。
購買海外版權有諸多“後遺症”卻依然“盛寵不衰”,凸顯的還是國內電視欄目人員素質和創意不足,而台網結合的新生代娛樂節目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隨著社會化媒體和視頻網站的發展,“電視+網絡”聯合催生的新生代娛樂欄目開始初露端倪。
今年可以說是娛樂欄目新生代崛起的一年,各種播出製作機構在跨界聯合上進行了嚐試。其中,由愛奇藝與央視三套聯合打造的原創魔術競技真人秀節目《大魔術師》從節目創意、舞美音樂到魔術道具都是原創,沒有版權的諸多限製,創作的空間更大,對市場和觀眾的反映也很迅速,可謂這種新生代娛樂欄目形態的開拓之作,具有一定的風向標意義。
從節目內容看,《大魔術師》不同於春晚魔術單純的“展示性”表演,而是創造性地將其融入舞台短劇之中,讓觀眾在劇情體驗中感受魔術的神奇。結構上采用“魔星搭檔”結合及三大評審坐鎮的方式,每期節目有幾組選手出場,評審手中就有幾張分值不同的撲克牌。一組選手表演完後,評審即刻亮牌,這帶來了打分上的不確定性,也給節目帶來了討論點。
網友參與的“揭秘環節”如“給你真相的福爾魔斯”揭秘微博等,隨著節目發展和受眾興趣演變,迅速注入更多“看點”。多屏互動遊戲“眼疾手快訓練”以及“神秘的讀心術”在社交網絡中大量傳播,不僅為節目帶來額外口碑,線上線下的互動方式也大受歡迎。
在製作上,《大魔術師》有互聯網的草根精神,也有電視大片的精良品質。節目的舞台設計采取國際招標,在以創意著稱的意大利等多國團隊的激烈競爭中,最終還是國產原創方案脫穎而出,經數月努力,造就了華麗大氣的魔幻舞台。節目中的音樂皆為國內頂尖音樂人原創,魔術道具更是匠心獨具,磅礴大氣的魔力世界強力衝擊著觀眾的想象力。
可見,叫好又叫座的娛樂節目未必是舶來品,“中國的”也可以是“世界的”。台網聯合的新生代娛樂欄目打造模式將成為一個契機,推動中國電視節目本土化的回歸。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