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
“國劇夢-首屆兩岸三地編劇論壇”在京舉行,來自兩岸三地的數十位編劇熱議“國劇夢”,探討中國電視劇“走出去”的問題。編劇徐廣順直斥《小時代3》、《分手大師》等電影是“節操散盡、鈔票歸來”;編劇汪海林則就上半年瓊瑤與於正的官司現場代表內地編劇向瓊瑤道歉。
兩岸三地編劇熱議國劇夢:合拍劇古裝領域最好
論壇中,各地製作人各有期待,台灣製作人希望“加強合作,讓台灣電視劇重振輝煌”;香港製作人期待“擴大大陸受眾群”;大陸製作人則渴望“兩岸三地抱團,抵禦韓流,讓中國電視劇走出東亞,走向世界”。
亞洲廣播電影電視協會副主席汪威江認為,“倒退乃至影響中國電視劇走出去”的原因是“三地的製作人都自滿於各自的市場,忙著‘接地氣’,迎合本土觀眾,忽視了走出去的規劃。”
他認為三地的電視劇各有優勢,“大陸劇文化底蘊好,香港劇擅長警匪、商戰,台灣劇情感細膩。可是‘接地氣’,讓大家失去了合作的空間。”他認為韓劇之所以能風靡亞洲,就是因為“韓劇講的是家庭倫理、兩代情感、男女愛情,這些都是人類的共通語言。”因此他提議,“每年在14000到17000集的生產總量中,3%到5%留給兩岸三地合拍劇。”
那麼,什麼樣的電視劇適合合拍?三地製作人認為古裝劇和時裝劇將是主要方向。不過,能在這兩個領域拍出觀賞性強、藝術水平高、收視率好的電視劇同樣不容易。“政治形態、時尚觀念、互聯網影響不同,兩岸三地青年欣賞口味差異巨大,即便是在大陸,年輕人的口味也是5年一個更新,所以合拍如果在古裝領域還可以,放到現代劇中就會有問題。”
時代編劇有困惑
在當今的電視圈,收視率時刻牽動著各方敏感的神經,廣告商關注,電視台看重,劇方緊張,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衡量一部電視劇成功與否的最重要標準。市場上唯收視率,編劇們怨聲載道。
台灣編劇陳文貴表示,由於收視率成為唯一的考量標準,所以當下台灣電視劇隻剩下主流的閩南劇和少量的偶像劇,製作成本下跌到不足100萬台幣,衰退極為嚴重。《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編劇王宛平說,自己寫作過程中常麵臨的一個問題就是,自己特別想寫的題材,可能收視率成問題,但又不想隨波逐流寫雷劇,所以她認為“市場和藝術怎麼統一”,是編劇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她還談及近來熱播的《北平無戰事》,笑言隻有向編劇劉和平那樣身兼製片人,才能把自己的作品扶持到底。
曾寫過《鐵齒銅牙紀曉嵐》、《趙氏孤兒案》的台灣編劇陳文貴也深有感觸,他以自己的作品《原鄉》為例,“這個劇我們找過很多電視台,一直播不出來的原因,就是老兵都是老頭子,又都是窮人,沒有愛情故事,沒有眼下所有賣座的元素,所以非常困難。”
編劇炮轟影壇爛片當道,王海林替內地向瓊瑤道歉
曾寫過《記憶的證明》、《功勳》等劇的編劇徐廣順,炮轟:“大量三流影視劇的播出,證實了低智商編劇導演的迅速崛起。”他更把矛頭指向電影圈,“當下爛片充斥著中國影壇,電影越爛,票房越高,市場已經把電影引向不歸路,文藝成了市場的奴隸。”
徐廣順認為,《小時代3》、《分手大師》是“節操散盡,鈔票歸來”的電影,《後會無期》將“投其所好”四個字發揮到了極致,“影視娛樂化傾向本是好事,但一窩蜂地去娛樂,而勝出者總是低俗的,節操無底線的,不是好事了。這些影視作品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腦殘,故事缺乏邏輯,不知所雲,《白發魔女》是個典型。”
瓊瑤曾發公開信討伐於正,斥其《宮鎖連城》涉嫌抄襲自己的舊作《梅花烙》,一時間在業內引發軒然大波。
當日,編劇汪海林再度提及此事,稱堅決反對這種抄襲、剽竊的行為,“我覺得兩岸三地互相之間要溝通信息,在行業內部形成一個共識,不要抄襲剽竊。對於抄襲剽竊者,要讓他形成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局麵,包括我們的協會,應該想辦法處罰、禁止和規避這樣的情況。雖然跟我們沒有直接關係,但是我們還是想向台灣的同行表示歉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