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
“我去好萊塢那一年,外國人普遍對中國人的印象不好,我除了拍電影,也有責任讓他們改變印象。有些情況不需要喊、不需要講,你的工作方式、對人的態度就能奏效。我會跟他們聊天,請他們吃飯。有些人做了二十多年,也沒有導演跟他們聊過天。整部戲拍完,有幾個美國人走過來向我道歉,他們說‘我們看錯了’。”在近日舉行的《全民電影》活動的導師公開課上,吳宇森的這段講述贏得了熱烈掌聲。
這個故事發生在吳宇森走進好萊塢的第七個年頭,當時他已經拍出了叫好又叫座的《變臉》和《斷箭》,正在與湯姆-克魯斯合作《碟中諜2》。
在好萊塢曆史上,中國元素一直就是不可忽視的一筆。李小龍是真正意義上在美國大紅大紫的華人明星,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也因此造就了永恒的神話。隨著李小龍的《青蜂俠》《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等電影在海外大放光彩,“功夫”一詞成為好萊塢最流行的外來語,甚至一度成為西方世界對中國最直觀的認識之一。
作為李小龍的接班人,成龍在好萊塢繼續發揚著“功夫”的威力,他的電影曾獲得北美票房榜年度十強的好成績。繼李小龍、成龍之後,吳宇森成為第三位進入好萊塢的華人名人。“我從來沒想過要去好萊塢,我受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影響最大,比較愛意大利和日本電影。”
但吳宇森在好萊塢吹起的這股中國風的力道卻不同一般,因為那不僅僅是屏幕上的角色、劇本中的情節,更是中國觀念與好萊塢電影固定模式的博弈與對決。以至於到目前為止,吳宇森仍是唯一一位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下印記的華人導演。
如今,越來越多的好萊塢電影中都有中國元素,從《功夫熊貓》的取材到《碟中諜3》《阿凡達》的選景。而華人導演李安也已經兩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此外,最近這兩年,中國麵孔在好萊塢大片中的出鏡率也越來越高,先後有王學圻、範冰冰、李冰冰在影片《鋼鐵俠3》《X戰警前傳2》《生化危機5》中露臉。
在這個被認為是中國電影最蓬勃的時期,我們要不要有趕超好萊塢的想法呢?對此,吳宇森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好萊塢也有劇本荒,盡管好萊塢有成熟的電影機製,但十年前他們的劇本就已經不夠用了,創作公司老板找不到好編劇、好導演。我當時就預測他們會來中國拍電影,因為我們有很多資源。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拍有自己風格的電影,不需要趕超誰。我們的專業精神還不夠全麵,我們對電影的認知水平還不夠統一,我們也有劇本荒,所以年輕的導演們也可以自己當編劇。從拍實驗電影開始,最終會找到自己的風格。因為,我就是這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