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紅色收藏家”嚴帆 為了不能忘卻的記憶(2 / 2)

收藏曆史的“負翁”

如果說史學研究是一項勞心費神的差使,那麼文物收藏則是一門耗資傷財的營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作支撐,依靠個人微薄的工資顯然無濟於事。早在1989年,嚴帆在壬田鎮發現了一塊清朝道光年間的瑞金縣官府大印,當時因財力不濟,他隻好眼睜睜地看著這塊稀世珍寶被文物販子買走。官府大印的流失,成了嚴帆痛惜一生的心病;囊中羞澀的尷尬,也常令他苦惱不已。但他一介書生,別無生財之道,惟有在繁忙的工作之餘,結合文物收藏著書立說,再把稿酬用於文物收藏,“以藏養藏,以文養藏”,由此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1999年春,他經過一番艱苦的討價還價,終於以1200元的價格,從一個文物販子手裏買下了一份由鄧小平主編的《紅星報》。隨後,他相繼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報刊發表了一係列考證文章,稿費收入基本上跟購買文物的成本持平。

有時候,他也會拿出一些多餘的藏品跟同行互通有無,調劑餘缺,想方設法增加文物收藏的種類。他曾用一張清代的雕花床,換取了一枚會昌縣蘇維埃政府的印章;用抗戰時的路條交換古錢幣,又用古錢幣交換蘇區時期的手雷、土炮、布證、銀票……有不少人見他不謀私利,醉心於文物收藏、文化傳播事業,深表敬佩,紛紛主動向他提供有價值的文物或文物信息。他收藏的一塊重達150公斤的明代石雕,就是一群農民工自告奮勇,義務用板車運送到他家裏的。

隨著當地休閑文化產業的蓬勃興起,嚴帆眼光放得更遠,步子邁得更寬了。他把收藏地域從瑞金擴大到整個贛南,把收藏種類從紅色文物拓展到古代、客家曆史文物,研究範圍也從黨史、紅色曆史涉及到古代曆史、民俗、客家文化等各個領域。2003年4月,他深入贛南著名的客家古村落、清代理學家羅有高的故鄉——九堡鎮密溪村,開展客家史調研,並收藏到了兩塊羅有高著作的樟木質木刻印板,寫下了好幾篇有分量的研究贛南客家史、經濟發展史的論文,為開辟密溪古村落旅遊線路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20多年來,嚴帆通過各種途徑、不同方式,收藏了十幾個門類、約一萬餘件文物、史料,另有藏書6000餘冊,其中大多為精品、孤品,光是國家三級以上的文物就有200多件。這時候,他不由得萌發了創辦個人博物館的念頭,決心通過博物館向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一個展示、發現、保存文物和學術交流的平台,使個人收藏品社會化,最終實現弘揚紅色精神、傳承曆史文化的目的。

說幹就幹,2000年1月,他在自己的家裏創辦了全省首座私立地方史博物館。2003年5月,他又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旁邊,投資興建了一座瑞金市客家文化民俗藝術博物館。其展品數量之多,級別之高,令前來參觀的客人歎為觀止。

2008年3月,嚴帆依托博物館的資源優勢,聯合有關部門策劃、舉辦了“紅都瑞金首屆民間古玩藝術收藏品交流會”,周邊五省46縣市約300多名收藏愛好者,欣然攜帶近萬件藏品赴會,交易場麵相當火爆。交流會的成功舉辦,有力地促進了民間收藏與交流,一個初具規模的古玩藝術品交流市場正在瑞金悄然形成……

2008年5月,鑒於他在民間藝術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世界民間文藝家協會決定授予他第一屆(亞太地區)民間藝術家最高獎——“金飛鷹獎”終身成就榮譽稱號。

嚴帆聲名遠播,近年來,全國各地上門向他求購文物的人絡繹不絕。朋友們也勸他該出手時就出手,不妨趁機發一筆橫財,但他有自己的堅持:“我收藏文物不是為了換取物質上的享受,而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傳承曆史文化!”“無論我的藏品值多少錢,它都是屬於紅土地和客家人民的,我遲早會毫無保留地把它交給國家,或比我更適合收藏的人!”

坐擁無價之寶,卻甘於清貧、寂寞,過著一種近乎“苦行僧”般的日子,難怪有人說他是收藏曆史的“負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