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作者:王衛斌
“有形”的曆史
1960年,嚴帆出生於江西省瑞金市象湖鎮河背街嚴屋村。
他的堂祖父嚴慶堤是一員開國少將,曾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政委。他的祖父嚴慶豐也是一名紅軍高級幹部,可惜曆盡千難萬險,好不容易走完了長征全程,卻在甘肅境內遭遇土匪襲擊,不幸壯烈犧牲。他的伯父年輕時曾受毛澤東主席的指派,帶人上山砍伐木頭,修建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和旁邊的防空洞……作為紅軍的後代,嚴帆從小就潛移默化地接受了紅色文化的熏陶,對紅色曆史和紅色文物情有獨鍾。
1976年,嚴帆高中畢業,被分配到大柏地供銷社工作。當年,毛澤東主席曾在此地親自指揮紅四軍,成功地伏擊了國民黨贛軍獨立第七師劉士毅部,並留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光輝詩篇《菩薩蠻·大柏地》。
嚴帆每每耳聞關山深處鬆濤陣陣,目睹前村壁上累累彈痕,仿佛回到了戰火紛飛的“頭屆紅”,心中陡然升騰起了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了不能忘卻的記憶,他開始廣泛搜集素材,拿起筆來複製革命曆史,還原蘇區歲月,與紅色曆史、紅土地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2年,嚴帆在大柏地圩場上為單位采購水果,偶然得知蘇區也曾實行過供銷合作股份製,而且有個贛縣老人至今還保存著一張印有馬列頭像的股票憑證。嚴帆一聽,不由得眼睛一亮,心想若能把這張票證收藏到手,豈不是等於收藏了一段“有形”的曆史?他拿定主意,當即搭車前往贛縣,頗費一番周折,終於如願以償。後來幾經考證,證實這張由聯合消費合作總社發行的、麵值二角的彩色版蘇區股票,果然是一件十分珍貴的曆史文物,在當時尚屬首次發現。嚴帆滿懷欣喜之情,揮筆寫下了一篇《蘇區紅色股票發現始末》,很快就被《江西革命文物》雜誌采用,給了他莫大的鼓舞和信心。從此,他一邊收集紅色文物,一邊撰寫相關的考證文章,一發而不可收拾。
撥開曆史迷霧
1984年5月,嚴帆因對蘇區消費合作社曆史有一定的研究,被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借調進京,受聘擔任《當代中國的供銷合作事業》叢書編輯。1986年借調期滿,他從北京返回瑞金,被安排在瑞金縣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工作。1987年又被調到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任專職編研幹部。如此頻繁的工作調動,正好給了他更多接觸珍貴史料和文物的機會,大大開闊了他的視野,增長了見識。
1990年,嚴帆報名參加成人高考,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江西師範大學曆史係,帶職攻讀了三年文博專業。學成歸來,他的曆史專業知識和文物鑒賞水平更是突飛猛進,迅速成長為文物收藏和史學研究界的行家裏手。
1991年6月,嚴帆出版了第一本個人專著《中央革命根據地新聞出版史》,他撥開曆史迷霧,首次在出版物上公開考證了原中央工農檢察委員會委員、中央出版局局長兼代中央印刷局局長張人亞烈士鮮為人知的生平事跡,博得了黨史研究界同仁的一致好評,稱讚該書填補了我國黨史和新聞出版史研究的一項空白。
緊接著,嚴帆又從浩如煙海的典籍、史料中,大海撈針一般發現並考證了一本署名為劉夢雲的《中國經濟之性質問題的研究》,原來竟是張聞天丟失在中央蘇區的佚著!他根據這一考證成果,撰寫了一篇《關於中央蘇區南北部經濟建設大會有關史實的考證》,發表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辦的《文獻和研究》上,及時地糾正了《中共黨史大事年表》和《毛澤東選集》裏麵的一些錯誤,成為研究我黨早期的經濟政策和蘇區經濟建設史的權威力作,引起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張聞天夫人劉英為此特地回到闊別了幾十年的故鄉,向這位小老鄉再三表示謝意。
1998年,嚴帆因工作需要,再次被調動到瑞金市人民法院,受托負責籌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最高法院舊址和蘇區審判史陳列館。為了收集相關的資料和文物,他一路風塵仆仆地走訪了原中央蘇區、湘鄂贛蘇區、川陝蘇區和遵義、延安等地,行程上萬公裏。經過為期七、八個月的連續奮戰,他終於收集到了大量珍貴文物和約100多萬字的重要資料,拍攝了近100個膠卷,從而確保了舊址和陳列館如期完工,並複原陳列,圓滿完成了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