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莉:身著橄欖綠的天使(1 / 3)

關注

作者:易江峰 丁紅華

“我是一名老兵,一名老共產黨員,我有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醫療救援經驗,我去最合適!”

2010年4月14日晚,青海玉樹地震發生當天,58歲的馬莉再一次說服了總隊首長和醫院領導,臨危受命,率32人組成的醫院醫療隊隨總隊機動救護隊奔赴海拔4000餘米的青海玉樹抗震救災一線。

在赴玉樹抗震救災的公安邊防部隊所有人員中,馬莉是年齡最大,也是軍齡最長的一個。而當時,她的健康狀況正令人擔憂——她的左腿股骨年初發現長達10公分的病灶,一度疑為惡性病變,而且她還長期患有高血壓和心髒早搏。在赴災區的救援隊伍中,她既是救護員,又是指揮員,壓力和責任又比別人要重了許多。

4月15日下午,救援隊到達玉樹機場後,馬莉高原反應強烈,但看到機場上滿是待運送的重傷員時,她沒有休息,馬上帶領醫療隊就地展開救治。救援隊挺進災情最重的玉樹結古鎮後,在高原惡劣的環境麵前,馬莉知道,自己的樂觀堅強,對鼓舞部隊士氣非常重要。因此,她頑強地堅持著,沒有在官兵們麵前表現出一絲一毫的痛苦。救援中,她的腿在高原遇寒又犯病了,每走一步,特別是爬山,膝部鑽心地疼痛。她在膝部纏上繃帶,再套上護膝,堅持巡診。身體嚴重缺氧,氣喘心跳過速時,她就悄悄吃上兩倍劑量的複方丹參滴丸,擴張心髒血管,吸幾口氧,在隊員麵前總是幹勁十足。在玉樹救災期間,她帶領醫療隊員共診治災區傷病員1000多人次、施行手術80多台次、搶救危重病人24人次、協助轉送危重病人62人次、巡診200多人次,出色地完成了救災任務。

回想起三年前——2008年5月,在汶川抗震救災27天的戰鬥中,馬莉也是以同樣的戰鬥精神和毅力,率領醫療隊連續轉戰綿竹、都江堰、綿陽三地,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在簡陋惡劣的條件下通宵達旦地救治了一名又一名傷病員,完成了一台又一台手術,把許多垂危的生命從死神手裏拉了回來。因表現突出,馬莉被公安部評為“全國公安係統抗震救災先進個人”。

2003年初,在艱苦卓絕的抗擊“非典”戰鬥中,剛任副院長不久的馬莉主動擔負起醫院預防、鑒別、篩查“非典”病人的重任。在抗擊“非典”的5個月戰鬥中,她曾連續奮戰20個小時,接著又一連5天吃住在病房,還多次進入隔離區,麵對麵地對危重病人進行診治。

再把目光回溯到共和國難以忘記的35年前,1976年7月26日唐山大地震發生後,當時的馬莉隻有24歲,風華正茂的她剛剛從第三軍醫大學畢業,分配到南京軍區105醫院。震後第6天,她就向首長請纓要求上抗震救災第一線,被批準後她就和醫院醫療救援隊乘火車趕到唐山,經過在災區連續一周的艱辛救援,她和戰友們共救治群眾近千名,最後還把700多群眾拉回南京軍區105醫院救治……30多年過去了,但當年在唐山地震災區的那一幕幕,馬莉至今仍記憶猶新。

救死扶傷義不容辭

“作為一名醫生,神醫、名醫可以不當,但良醫一定要做。”這是馬莉信奉的人生理念。播撒愛心,妙手回春,根除疾患,讓病痛中的人轉危為安,也是她最大的幸福。

2010年7月22日,馬莉帶領廣東邊防總隊機動醫療救護隊赴粵北山區開展醫療演練和巡診。當聽說河源紫金縣黃塘鎮臘口村88歲的李阿婆患有眼疾、腿腳也不靈便的情況後,眼科專業出身的馬莉馬上帶著兩名醫生到李阿婆家上門問診。向老阿婆詢問病情,幫她進行眼部的檢查、消炎、治療……僅僅2個小時後,老阿婆的眼睛又重見光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