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時速”177小時(3 / 3)

《中華兒女》:相對天冷、路滑、大風,核輻射的陰影對於救援隊的影響是不是更大?

尹光輝:日本救援任務,本身就是對心理和身體的雙重考驗,但是,我們堅持下來了。

《中華兒女》: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除了中國國際救援隊,還有來自美國等國家的救援隊伍也在日本參與救援,你們的堅守,除了帶給當地民眾一種信心外,應該對其他救援隊伍也是一種鼓舞。

尹光輝:的確是這樣,大船渡市參與救援的國際救援隊來自中國、美國和英國,由大船渡市國際救援協調官統一協調調派。救援中,各國救援力量進行國際協作配合。中國救援隊員搜排完畢,確定無幸存者後,將留下CISAR標誌,然後畫上V型符號,並劃出一條長線。CISAR是中國國際救援隊的英文縮寫,而橫線則表示此處無生命跡象。這樣做,大大提高了搜排效率。在國際救援隊聯席會議上,美國救援隊對中方提出高度評價,他們說:“我們對中國救援隊的國際協作精神表示欽佩。”

《中華兒女》:在日本參與救援的這些天,您最難忘的事是什麼?

尹光輝:從大阪去大船渡市的路上,有一個專業的指揮協調官,叫田中智也。他參加過阪神地震的救援,是位很有經驗的指揮官,他協調美國隊、英國隊、中國隊在這個區域進行搜救。美國隊和英國隊走了以後,他始終和我們中國隊在一起。他19日接到命令要回大阪,那一上午他的車都停在我們進行搜救的現場的公路上,和我們交換意見,我們中午撤離的時候他才返回大阪。他說:“你們中國國際救援隊在大船渡市的搜救行動我都看到了,對於你們敬業的精神、專業的搜救技術表示很欽佩,對於你們的搜救工作和成效表示感謝。”大船渡市的市長戶田公明先生說:“中國救援隊到日本災區來救災,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誼,你們的行動對發展中日關係將起到重要作用。”

《中華兒女》:這次在日本的181個小時,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尹光輝:我們是政府委派,帶著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日本災民的關懷,發揚人道主義救援精神到那去的,在比較複雜的環境下連續搜救,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我對我們的隊員感到自豪。

連線·中國國際救援隊 首席醫療官彭碧波

《中華兒女》:作為首席醫療官,您的工作和別的隊員有什麼不同,救援隊在日本的工作生活是怎樣的?

彭碧波:別的隊員一般每天早上6點半出發至受災點進行搜救,直到晚上6時返回營地,經常會更晚,我作為醫療官要對每一名隊員進行巡診、檢傷及對傷口進行處理和包紮,作為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辦公室國際醫療組成員,我每天晚上還參加工作情況彙報,差不多都是12點之後才能休息。

《中華兒女》:您曾參加過印尼海嘯、四川汶川等多次的自然災害救援行動,這次日本救援和過去相比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彭碧波:這次赴日本執行救援任務,的確麵臨了眾多困難,是以前救援行動所沒有遇見的。日本的災難是地震合並海嘯,災後氣溫驟降至零下,特別是3月16日淩晨開始下大雪,一連下了三天,更增加了救援的難度,同時次生災害情況複雜:每日6級以上餘震不斷、海嘯預警頻發、猛烈的強風多次吹倒帳篷,對於大家關心的核輻射的問題,其實不用擔心,我們帶有放射性劑量檢測筆,就象一支筆大小,能夠檢測到核輻射,此外我們還帶有防護服,我們會做自身防護工作的,即使危險時刻在身邊徘徊。雖然搜救幸存者的希望極其渺茫,但我們始終沒有放棄。每天工作也是在高度精神緊張的狀態中渡過的。

《中華兒女》:對救援隊每位隊員而言,救援工作是不是也是很大的挑戰?

彭碧波:對!白天搜救的進候,廢墟裏的房子經過地震又經過海嘯泡過水,四麵還透著風,又下著大雪,風刮得“呼呼”的,一吹就是五六天,晚上休息時帳篷就像雨傘一樣,篷裏篷外溫度都是零下,即使鑽進睡袋裏,身體也是冷的,整個人就蜷在睡袋裏,睡不了兩個小時,又得掃掃帳篷上的積雪,怕雪把它壓塌了。5點半就得起床,通過海事衛星發回照片和工作簡報,那裏設施有限,沒有桌子和凳子,隻能跪在地上,要麼就趴在睡袋上,一會脖子、腿、膝蓋、胳膊都酸了,而且餘震不斷,每天4級以上地震480多次,6級以上的達10次,7級以上的1次,感覺站著腿在不停的抖,躺著腦袋在不停的晃。救援服經常都是濕的,全都是泥漿,搜索的屋子裏都浸著水,我們戴的手套,在廢墟中翻來找去的,時間一長,手裏都結著冰,像戴了個鐵手套,特別冷,走路都搖搖晃晃,全身都麻木了。

《中華兒女》:災難之後,很可能有疫情的發生,那麼這一次日本會發生大災後的大疫嗎?

彭碧波:我認為不會。第一,整個城市都非常幹淨,傳染病通常來源於不潔的環境和食物,但日本公眾素質特別高,每個人都遵規守節,地上連一張紙片也沒有;第二,災害發生在冬季,氣溫較低,又連降大雪;第三,搜救和搜屍的工作迅速,消除了傳染源;第四,環境保護的特別好,非常幹淨,沒有汙水或是廢棄物。

《中華兒女》:這一次日本救援,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彭碧波:感觸很多。國際通行的救援體係有三個:預防、預警和救援。預防就是房屋加固結構合理,避開地震斷裂帶建造房屋,那麼在災難來了之後,房子不倒、人員無傷亡、通信不中斷、道路不損壞;預警是指災害快來時,立即發出警報,引導民眾快速撤離;救援是指災難已發生了,應急施救。在我參加過多次國內外救援看,許多國家三個體係都不完善。而日本這次特大地震合並海嘯,這三個救援體係都很好的結合並運用於實際當中了。海嘯來得迅猛撤得也快,那些被海嘯吞噬的人,多數人是被困在車中,海嘯來的時候,昏天黑地,所有的車流都被海嘯蓋進去了,1分多鍾後,海嘯走了,也有很多人沒有死亡,因為車上備有防護氧氣麵罩。

還有就是日本家家戶戶都備有抗震頭盔及應急燈,防止地震時被砸傷,消防器材比比皆是,家中的煤氣表和煤氣罐都是在室外;房子也是護震性能極好的材料建成的,而且價格實惠,第一層用竹竿和草繩做成一個方格的柵欄型的,再往裏填充的是土和稻草的渣子,糊在一起後,再用鋁合金板將兩邊一固定,保暖又致密,抗震性能極好,且冬暖夏涼,材質特別輕,每個房子看起來像個小別墅一樣,整個房子是木製的框架,地板和閣樓都是木製的,因此地震時都沒有倒塌,所以海嘯時,多數的房子會像船一樣在水上漂著,隻有極少數,是被海嘯的強力擊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