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蔣曉鬆 “博鼇之父”續寫新傳奇(1 / 3)

關注

作者:劉又玲 柳林

2011年的“兩會”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蔣曉鬆在履行自己參政議政職責的同時,眼光早已越過時空,牽掛起即將來臨的一年一度的博鼇盛會。雖然他已從博鼇亞洲論壇理事會副理事長位置改任谘詢委員會委員之職,雖然隨著他將博鼇開發的所有股權全部轉讓而逐漸淡出博鼇的光環之外,可今年的論壇對他來說仍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按預定計劃,在論壇開幕之際,將由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牽頭,與另幾位前世界政要人物共同發起一份倡議書,而這份倡議書的內容,正與他從博鼇抽身,開發與博鼇相臨的“樂城”項目息息相關……

如同他當年邀約日本前首相細川護熙、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他們三人在博鼇的秉燭夜談,直接催生了博鼇亞洲論壇的誕生,這次的幾位世界前政要的“倡議”,又會攪動起怎樣的風生水起?被公認為“博鼇之父”的蔣曉鬆,還將在博鼇、在樂城續寫怎樣的新傳奇?

“我對博鼇是一見鍾情,博鼇的素材給我帶來了許多創作的靈感和源泉”

在普通人眼裏,即使到現在,蔣曉鬆的名字仍然帶有某種神秘感。有人風傳他是某高幹的後人,也有人說他的“背景”相當不一般——原因在於,當年千軍萬馬赴海南淘金,無數赫赫有名的巨商大佬開發房地產,為何隻有他在博鼇的開發取得巨大成功,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鎮一夜之間成了世界聞名之地?

其實,在房地產開發領域,蔣曉鬆頂多算個半路出家的“學習型”開發商,他骨子裏仍是個文人,從父母那裏承繼的文藝細胞和血脈始終貫穿於他既往的人生之路。可天下事就這麼奇怪,或許,他的成功恰恰就在於他不是一個純粹的商人。

往事如煙。那是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周恩來總理親自邀請在香港影視界十分活躍的電影導演蔣君超先生回大陸,蔣君超欣然從命。不久後他與白楊成婚,1951年11月,他們的兒子蔣曉鬆出生了。在“文革”中,白楊被關監獄,蔣君超被打成黑幫挨批鬥,直至周總理出麵幹預,他們的狀況才得到改善。然而,“名人”之後的蔣曉鬆卻並不幸運,與當時的同齡人一樣,他在安徽農村的知青生涯長達8年之久,直至1978年才回到上海,在交通大學做電教工作。1980年初,經日本電視製片人牛山純一的舉薦,蔣曉鬆得以赴日本研修影視導演及製作。自此,蔣曉鬆在影視方麵有了一番閃展騰挪的作為——他一力促成了中日電視節等許多交流活動;也因為他的努力,1983年,中國西藏首次向境外攝製組全麵開放,蔣曉鬆率領一隊人馬,同黃宗英一起,鑽進深山老林,拍攝了根據黃宗英同名報告文學改編的電視藝術片《小木屋》,並一舉在紐約國際電影電視節上榮獲電視導演獎,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獲得這個獎項。這以後,由他策劃製作的大型紀錄片《中國》《故宮》等又陸續在日本NHK電視台播出……

在異國取得一係列藝術成就,還有溫柔、可愛的日本妻女伴陪,蔣曉鬆本可以借助近水樓台的條件,在影視界繼續開創自己的天地。但是,他忽覺有些不滿足了,他的藝術夢想僅憑鏡頭和屏幕似乎已不能完全實現,他要嚐試用更多的途徑和手段來編織藝術。麵對大千世界,他選擇了新的人生目標——投入商海。

1992年,他乘著一輛破拖拉機鬼使神差地來到了海南瓊海市的博鼇小鎮,結果,博鼇一下子喚起了他在商業領域要進行“藝術創作”的巨大衝動!在他眼裏,博鼇是世界河流人海口中自然環境保存得最完美的處女地,萬泉河、九曲江、龍滾河三江交彙直奔南海;沙坡島、東嶼島、鴛鴦島三島,與金牛嶺、龍潭嶺、田湧嶺三嶺遙相呼應。站在窄窄的玉帶灘上,一邊是靜靜流淌的萬泉河,一邊是白浪滔滔的南海,真真是融江、河、湖、海、山麓、島嶼於一體,集椰林、沙灘、奇石、溫泉、田園於一身。走遍五大洲的蔣曉鬆驚喜地發現:世界上幾乎找不到可以與博鼇相媲美的人間仙境。

藝術家的眼光與純粹商人的眼光就是不一樣。蔣曉鬆當時就意識到,博鼇需要開發,但更需要嗬護。從一開始,他的“創作”就與眾不同。他帶人走遍博鼇,察看地形,調查物種,了解風俗民情;他請來國內外規劃高手、生態專家研究設計;他還派出員工到泰國、日本、澳大利亞參觀學習。盡管他第二年就拿到了開發批文,但卻遲遲未動,而是整整花了三四年時間做準備,恰似為完成一部大製作的影視作品那樣,實實在在先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