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西南季風(1 / 3)

東非莫桑比克南部。

長達35公裏的沙洲深入印度洋,與非洲大陸環抱出一片廣闊的海灣。

海灣根部,馬普托城佇立在馬普托河口(聖埃斯皮裏圖河)左岸。沙洲和內河讓這裏成為難得的天然良港。

馬薩達堡和大衛堡兩座四角星堡夾馬普托河口而守,正值季風轉換期,堡頂的拉古薩共和國國旗與大衛星旗飄蕩的方向不停在變。

洋樓和高腳木屋自馬薩達堡向西麵北麵伸展,形成一座美麗的花園城市。

城市中心是一座四方形的猶太會堂,四處散布著基督教堂,帶穹頂的清真寺,飛簷鬥拱琉璃瓦頂的天妃廟,不同的宗教這裏和諧而處。

馬普托城約有2萬居民,一半是猶太人,剩下主要是本地的斯瓦希裏人和南非的霍屯督人。

少數天主教和新教徒是雇傭兵,商人和航海冒險者。

城外有服從馬普托統治的2萬霍屯督人,斯瓦西裏、黑人農奴,在種植園中為這座城市提供給養,農作物以玉米、土豆和番薯為主。

馬普托生活必需品大多不能自給,必須依靠進口。

海邊風景如畫,藍天白雲,碧海銀灘。沙灘上有許多本地特有樹種,樹下的沙石被海水不停衝擊不停卷走,裸露出蒼勁有力、奇形怪狀的根,這些根堅強地伸入沙土將沙緊緊抓住,維持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隻這些古老的樹根便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朝陽映紅海麵,數百斯瓦西裏人向著麥加方向跪拜,虔誠禱告,統治這座城市的猶太人並未製止。

馬普托是拉古薩共和國的殖民地,實際上卻是一個猶太共和國。

大商人組成執政評議會,小商人成為市議員,歐洲猶太人構成城市中上層階級,埃塞俄比亞猶太人構成中下層階級。

斯瓦西裏自由人、來自南非的霍屯督人,地位更低的農奴構成底層。

軍隊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猶太人城市衛隊,另一部分是來自歐洲的雇傭軍。

馬普托沒有海軍,但他們有蓋倫武裝商船,也是不可忽視的海上力量。

葡萄牙東非殖民地被阿曼人席卷,這個可憐的弱國從波斯灣一路潰敗到坦桑尼亞,喪失自曼努埃爾一世以來在印度洋西部沿海大部分擴張成果。

葡萄牙人暫時在蒙巴薩的耶穌堡擋住阿曼人,非常勉強,坦桑尼亞依然搖搖欲墜。

馬普托與阿曼之間差了坦桑尼亞和莫桑比克,目前看,撒拉遜人離猶太人還有段距離。

當年,荷蘭疑惑地看著這個新起的殖民地,猶太人向荷蘭人保證,除非荷蘭人允許,否則不摻合印度、東印度—歐洲貿易,猶太商船滿足於印度洋圈內貿易,荷蘭放過這座東非小城。

馬普托氣候宜人,一年中除去最熱的幾天,四季如春。年降雨量800毫米處於很合適的範圍,可以進行農業生產,又不會太濕導致疾病流行。

猶太人小心地在大國縫隙中生存,一步步發展。城市武備、造船器材依賴於從聯邦進口,在聯邦投資的種植園、工廠、債券轉化為馬普托城的堡壘、大炮和士兵。

馬普托在內陸發現了金礦和鑽石,城市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湧入這座屬於他們自己的城市。

到1659年,馬普陀在東非已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此時即便荷蘭再想進攻也得核算一下成本收益是否劃算。

聯邦商船很少涉足印度洋,保持密切來往的城市隻有馬普托和印度奎隆。

商人將象牙、黃金、鑽石、黑奴輸入聯邦和印度,帶回糧食、布匹、印度女人和包括軍火在內的工業製成品。

聯邦與馬普托有關於軍事合作的密約,因為目前的國際環境比較微妙,沒到公開的時候。

馬普托河右岸,有一座懸掛同盟星鳥旗的大型聯邦商館。商館有圍牆,四角有圓形塔樓,外有壕溝。內有倉庫、軍營,這是一座設防商館。

聯邦非洲公司有2艘雙桅縱帆船,2艘三桅東印度大商船常駐馬普托港,總代表斯卡菲爾德手下,約有100名士兵和600人在這裏的社區生活。

原本按計劃,斯卡菲爾德應該帶著手下在馬約特島新建一座殖民地,但經過實地對比科摩羅群島和馬普托的環境,考慮到聯邦不可能在非洲殖民地投入太多資源,斯卡菲爾德把基地搬到馬普托河右岸。金礦與鑽石證明他的選擇沒錯。

士兵負責商館安全,華人雇傭兵、商人與馬普托騎兵一起,進入內陸捕捉霍屯督人與黑人,送到金礦、鑽石礦和種植園,捕獵大象獲取象牙。

潘浩腰掛聯邦製式騎兵刀,頭戴寬沿平氈帽,一身黑色風衣,行走在馬普托的商業街上。

街道兩側是東西方混合式的建築,有中國的黑瓦白牆雕欄畫棟,有意大利文藝複興式的半圓拱券,街上熙熙攘攘,不同膚色的商人與消費者討價還價,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