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在哪裏?以我的愚頑,怎麼也想象不出一個無苦無憂的極樂之地,望過數尊佛像之後,腦海中仍被孫大聖去過的天宮所指引,仿佛這裏的佛都到過那裏,設若確有那樣的極樂之地,設若有福的人果真到了那裏,之後呢?還會到哪裏去呢?極樂了還會有心願嗎?醜弱的人與圓滿的神之間是信徒永遠的路。這樣我聽見了佛的聲音,那猶如音樂般娓娓道來的聲音:人念無窮盡,此岸皆殘缺,萬物求圓滿,境在此心中。
朝拜與皈依
朝拜者的腳步是虔誠的,是神聖的,是不辭辛勞的。每每立於佛龕前看到朝拜者幾次三番、幾跪幾叩首的樣子,便極力想象他們的心境,神佛在他們心目中一定是另一番模樣,絕不是芸芸眾生眼中的形象。更虔誠的朝拜者莫過於藏族牧民,那不遠萬裏,一路磕著長頭,經曆幾個月甚至半年的路程,隻為把自己辛苦勞作的所得,毫無保留的獻給心中的神佛,以求得一生的平安。
佛門本以清淨自居,而今卻很難見到庭院幽深隻聞鳥語,佛堂莊嚴香煙繚繞,木魚聲聲誦經陣陣的境地了。如今的寺廟更像是一個對外開放的公園,人們到那兒去多是遊覽,於是要收受門票,票價不菲。香火旺盛的寺廟可以供養二十幾個香火不好的小寺廟。顯得異樣的是,人們大把大把地燒香,整簇整簇的香投入香爐,火光熊熊,煙氣熏蒸,人們衷心地跪拜,祈求升遷,祈求福壽,消災避難,財運亨通……倘今生難為,可於來世兌現,總之祈求佛祖全麵的優待。許願是虔誠的,還願的層次也上升到了最高級別,於是整台整台的大戲在寺廟內開羅上演,唱腔在香煙彌漫中顯得異常犀利……朝拜者不同往昔,但虔誠的心情依舊,僧人雖一如既往的躲在袈裟裏,但表情卻少了以往的莊嚴,或許時代在變遷,佛已跳出了原本屬於他的境界。
佛以他的慈悲、寬宏撫慰著世間虔誠的信徒,致使當一個人犯了不可饒恕的大錯,或是看破紅塵厭倦世間事事之後,最終將自己的歸宿交屬於崇敬的神佛,他們無不都是抱著投奔極樂的宿願而皈依的。即便如此,成為守護神佛和廟宇的僧人,還是給世人留下了一層薄紗般的神秘。曾在與一位僧尼交談中,無意了解了僧人的心境。世世中她已是兒孫滿地,做享清福的人,生活中卻因與兒女產生矛盾,心結在事端的起起落落中凝聚,越結越死,直至無從釋放,最終她選擇了皈依,以逃避與斷絕解決了問題。這種方式顯然是極端的,問題也依然存在。人的一生是無數是非矛盾,喜怒哀樂所鑄就的,一帆風順的人生近乎於不存在,遇到任何問題就選擇這種方式的話,所有的寺廟豈不會被撐爆?更何況人的一生最重要的莫過於親情,它比任何金銀財寶都要貴重,是無價的,設想當一個生命在離開人世的最後瞬間,最值得留戀的難道不是親情嗎?也許皈依代表著放下了塵世一切兒女私情,但或許那隻是一種表麵現象,在僧人的內心深處,其實根本沒有放下什麼,隻是已然無法再去麵對了。
佛的博大包容了所有,因此人們認為佛是會洞察一切的,在佛的麵前,自己是赤裸裸的,任何偽裝都是徒勞,佛會看到內心深處去的,因此,皈依便是向往極樂的一種方式,將無法實現的心願,用侍奉在佛的左右來求得實現。然而佛的聲音再次出現了,他提醒著世人: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會坍塌。這大約就是佛之慈悲的那一個悲字。慈呢,便是在這一條無盡無休的路上行走,所要有的持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