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依嚕風情穀記遊(2 / 2)

聽完彝家酒歌,再痛飲一杯。

咪依嚕風情穀中著名的夫妻樹。

綠樹掩映下的村寨。

在咪依嚕風情穀與雲南作家有過一次難忘的聚會。省作家協會受南華縣委政府之邀組織部分作家到南華采風,那天,縣委宣傳部長吳海芬告知作家們已到咪依嚕風情穀,讓我趕去陪陪。我到時,見作家們在夫妻樹下坐了幾桌,喝茶、聊天。楊紅昆、歐之德等幾位作家先前已見麵,而黃堯、張昆華、張永權、黃豆米、白山等幾位作家則是第一次見麵。都是大名鼎鼎的雲南作家,於我是人生中一次難得的幸會。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女作家段瑞秋的出現。段瑞秋,雲師大中文係81級的才女,是我的師妹,當年她和我的一位同學作為學校舞蹈隊的成員表演了一個雙人舞,因此,我認識了她。不過後來她不跳舞了,改寫詩了。畢業後我一直沒見過段瑞秋,30年後的今天,在咪依嚕風情穀我卻見到了作家段瑞秋。我過去和她握手,作自我介紹,她好像沒想起我。我又提了當年和她跳雙人舞的同學的名字,她好像恍然大悟,但後來她告訴我其實他一直都沒想起我是誰。午飯就在農家吃,作家們都很斯文,不喝酒,不唱歌,氣氛有些沉悶。可能是為了活躍氣氛,段瑞秋說她愛上了鄭和,於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為她編起了穿越劇,氣氛一下子熱烈起來。作家們是帶著任務來到咪依嚕風情穀的,因此多了幾分冷靜觀察和尋根究底,李白那樣的豪放古風看來是快要絕跡了。我很期待作家們對咪依嚕風情穀的描寫,可惜尚未看到文章。飯後縣裏安排作家到彝族月琴製作傳承人李樹明家采訪。舊時鎮南月琴享譽雲南,而今傳承人僅咪依嚕風情穀彝族農民李樹明一人。李樹明製作的月琴雕龍畫鳳,三四個月才能製作完成一把月琴,每一把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價格不菲,但不乏中外藝術家和收藏愛好者*,遠銷海內外。麵對眾多陌生的作家,李樹明鎮定自如,並為大家彈了一曲著名的《阿老表》,歌詞我倒背如流:“阿老表,阿老表,你要來的嘎,不來就說不來的話,別讓阿妹白等著。”在咪依嚕風情穀走訪月琴製作傳人李樹明,這並非是所有遊客的旅遊線路,我也是沾了作家們的光,但這一次走訪讓我對咪依嚕風情穀又有了更深層次的體驗和了解。

在野菌飄香的季節,有朋友從昆明來看我,我把他們帶進了咪依嚕風情穀。這一次的主題是采菌子。一大早我們就來到了咪依嚕風情穀,先在農家把飯定下,便迎著綿綿細雨往山上走,茂密的森林裏不敢鑽,就來到了觀景台,沒想到這裏到處是菌子。觀景台所在山坡森林以鬆樹為主,樹下雜草稀疏,正是野生菌生長的最佳環境。今天我們是最早的到訪者,因此收獲不錯。大家散開找菌,時不時有人驚呼見到一朵很大的青頭菌,又見到一朵黑牛肝。最後把找到的菌子集中在一起,居然有滿滿的一塑料袋,裏麵有青頭菌、黑牛肝、白牛肝、雞油菌、掃把菌、大紅菌、雞*菌,五顏六色,讓人歡喜。回到農家,讓廚師把我們找到的菌子單獨做出一道菜——炒雜菌。飯桌上,炒雜菌最受青睞,比雞、鬆茸還受追捧,大家吃著很香。其實多種野生菌混在一起煮或炒,其味均賽過單獨烹飪一種菌,但混雜在一起做出的菌子也容易發生中毒,平時並不提倡。不過今天的炒雜菌一是我們找到的菌子隻有雜炒才夠一盤,二是藝高人膽大,廚師清楚這幾種菌子混在一起不會出問題。因此,我們便品嚐到了一頓難得的菌子大餐。

咪依嚕風情穀,讓人神往的山穀,唯一的遺憾是沒有看到滿山盛開的杜鵑花。

2013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