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華,咪依嚕風情穀是一個經常要去的地方。咪依嚕風情穀當地人叫岔河,地處南華縣城北部,距縣城13公裏,是通往姚安、大姚、永仁的必經之地。“咪依嚕”是一句彝族語,杜鵑花之意,也是傳說中彝族美少女的名字。“風情”自然是指彝族的風土人情了,這一帶自古就是彝族的聚居地,如今還保留有地道的彝族風俗。“穀”很形象,那裏就是一條山穀,或曰峽穀,山穀兩邊植物茂盛,四季蔥蘢,彝家村寨掩映山中,別有一番風景。我是到南華的第一天就到了咪依嚕風情穀。當天,相關部門安排省屬單位派出的新農村建設工作隊一行9人遊覽了南華縣城附近的幾個景點,其中就包括了咪依嚕風情穀。我們落腳的是一家建在半山腰的彝族農家,傳統的土木結構民居被改造成能夠接待上百遊客的農家樂,但與城邊許多專門用來接待食客的所謂農家樂不同,家庭成員仍然住在院子裏,豬圈、雞圈、狗窩一應俱全,房前屋後小塊小塊的菜地照樣種著蔬菜。李花、梨花剛剛開敗,修長的秋木正發著嫩芽,濃濃的春意籠罩著整個家園。抬頭看屋後的森林,參天大樹遮天蔽日,仿佛置身曲徑通幽的千年古刹,而忘了這是一家普通的彝族農家。從農家的側邊拾級而上,見有一塊坪地,中間3棵並列生長的高大栗樹,因兩棵大樹枝葉糾纏,人稱夫妻樹,略小的一棵是他倆的孩子。坪地旁建有一屋,乃過去的彝族木楞房,實際上雲南許多民族古時都是這樣的建築,學術上叫杆欄式建築。木楞房上掛有一牌,上書“姑娘房”,介紹其為舊時彝族的一個習俗,成年的女子住在姑娘房中,小夥子夜間到訪,自由戀愛,相許一生。中午在廂房改造的餐廳裏用餐,青鬆毛鋪地,有點隆重。滿桌的菜都很生態,是房前屋後菜地裏長出的。但大菜要數那道燉羊肉。山野中吃草長大的黑山羊,殺時不剝皮,用開水去毛,剁成坨,放上當歸等作料,用柴火慢慢燉熟。湯鮮、肉嫩,十分可口。後來知道殺羊待客是南華對待客人的較高禮節,而且這是南華彝族的一個文化傳統。光緒《鎮南州誌略》說:“婚喪賓祭,惟用雞豚。舊俗相傳,不食牛犬。山禽野獸,間供庖廚。夷人畜羊,宴賓專用。”漢族主要吃豬肉和雞肉,偶然也吃野味。羊肉看來主要是彝族用來款待賓客的。席間有幾個著彝族盛裝的婦女敬酒,他們手持羊角杯,每敬一杯酒,都要唱上一首彝族祝酒歌。在熱烈的氣氛中,每一個被敬的客人都將杯中酒一飲而盡。場麵頓時熱鬧起來,有人勸酒,有人起哄,有人趁機掏出相機、手機拍照。
咪依嚕風情穀。
風情穀中尚存的傳統木楞房。
半山腰上的彝家院落。
不要以為這是深山裏的古刹,這是我們吃飯的地方。
南永公路從咪依嚕風情穀穿過。
後來陪領導、陪朋友又去了多次,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有一次,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黨政領導到南華參觀學習,晚飯就安排在咪依嚕風情穀的農家。因是怒江老鄉,我也參加了接待。福貢來的領導,多為傈僳族,他們問我咪依嚕是什麼意思,我說:“咪依嚕”就是傈僳話的“買拉尾”,這一帶的彝語叫“米裏羽”,漢語音譯為“咪依嚕”。大家聽後很吃驚,都說彝語和傈僳語太像了。其實,由遠古氐羌發展而來的各民族語言有相同之處,但據我所知,彝族、傈僳族、哈尼族語言更為接近。其中彝族中自稱“傈婆”的支係其語言與傈僳族最為接近,常用詞基本相同,比如對人體五官的稱呼、對牛羊等畜禽的稱呼以及吃飯、喝酒等日常用語,隻是語音稍異。宴席開始,唱歌、喝酒、手舞足蹈,那豪放的激情,那熱情的氛圍,彝族和傈僳族極其相似。當彝家敬酒的人群唱完祝酒歌後齊聲高喊:“吉朋朵”時,福貢縣的傈僳族女縣長驚奇地問我:“他們怎麼會說我們的傈僳話。”我說:“這就是彝族話。”不錯,這一句彝語和傈僳語聽起來是一模一樣的。這是我在咪依嚕經曆的最熱鬧的一次聚會,酒歌嘹亮,場麵有些混亂,兩邊動了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