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我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縣委政府應出資恢複平橋煙柳這一景觀。平橋煙柳的核心靈官橋還在,古河道還在,路依然還從橋上、從村中穿過,我們需要做的是,保護好橋,清理河道,在河兩岸遍插垂柳,維護好山上的植被,保留村旁的田園,保護村中的傳統民居。在橋邊建一小亭,亭名沿用“小憩”。允許宗教人士恢複靈官廟。在橋的下遊建攔河壩,龍川江水大時讓其自由流淌,水小時,攔河蓄水。待南華旅遊興起,村中便可開茶室、小店。我有點興奮,鎮南八景之一平橋煙柳似乎展現在了我的麵前。倘能恢複平橋煙柳美景,那將是南華的幸運,也是所有曾經在古道上行走過的商賈、官差、趕考的學子、戍邊的將士、貶謫的罪人的後人們的幸運,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古道美景都可以恢複。於是我又想起了另一個鎮南八景——寒泉映月。康熙《鎮南州誌》這樣描寫寒泉映月:“州治西五裏,西山寺前,地富絕現,井泉清冽,月照水中,光華四溢。”西山上,有泉有寺,形成一美景。寒泉映月今何在?不久前,利用晚飯後的閑暇時光,劉文躍縣長約我去看看西山寺,住持僧把我們迎進寺裏,給我們介紹西山寺正在重建的情況。其間,住持僧指著一塊石碑說,這是西山寺留下的唯一一件古物,是挖地基挖到的。我一看,吃了一驚,石碑上刻有“寒泉映月”4個大字,落款:“陳元題。張祖順刻。”我不能斷定這碑是否陳元親筆所題,但我知道寒泉映月已經永遠被埋在新建的寺廟底下了。這一帶其實早就沒有水了,以寒泉為核心的鎮南八景之一寒泉映月早就不複存在了,寒泉映月已成為塵封的曆史。我隻有歎息,並反複叮囑住持僧一定要保存好這塊碑。
2013年5月於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