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美景
—平橋煙柳
南華縣城往西五裏許有一座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石拱橋,名叫靈官橋,橫跨在龍川江上。橋西邊有一村落,叫靈官橋村,是過橋必經之地。明代的石拱橋能完整保留並使用的已經不多了,因而靈官橋遠近聞名,常有人到此一遊。我是2012年2月到南華的第一天就到此一遊,走在凸凹不平的橋麵上,看著宏大的古橋,很震撼。後來又去過幾次,漸漸地,我有一種被橋拴住的感覺。
靈官橋為三孔石拱橋,長25米,寬7米,兩側有石雕欄。靈官橋可不是一座普通的橋。靈官橋最初叫瑞應橋,又稱平彝橋。打開康熙鎮南知州陳元撰修的《鎮南州誌》卷二“建設誌”中對瑞應橋有如下記述:“在州治西五裏,即平彝橋。明萬曆年知州周國庠建。乾隆元年,知州錢汧重建。”
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靈官橋,曆經400多年的風雨,依然橫跨在龍川江上。
靈官橋為三孔石拱橋。舊時河兩岸垂柳成行,風景如畫,是鎮南八景之一的平橋煙柳。
天啊,這最後一句用今天的話說可是神筆啊,康熙《鎮南州誌》竟然對乾隆時期發生的事有記載。看官,原來是這樣的:筆者所閱康熙《鎮南州誌》乃1996年版,應是編輯校對中出現的錯誤。錢汧確實是乾隆時期的知州,但重建瑞應橋的事是從未發生過的。經過與後來編修的誌書對比,可以肯定,這段記述除神筆外,前麵的記述是正確的。其實,我來到南華後,發現南華縣史誌辦在黨史研究、方誌編修、地方史料整理、年鑒編輯等方麵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工作走在了全省史誌係統前列。剛到南華,得益於史誌辦的領導送來史誌書籍,使我很快對南華的現狀和曆史有了認識。編輯出版工作是一個永遠都會留有遺憾的工作,我主編的《保山地區誌》下卷出版後,發現了一些不應該出現的錯誤,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終於找到了原因,最後一校的稿子在製版時鬼使神差般調出了一部分上一校的稿子,而拿著菲林片校對時又漏過了,於是出現了你不敢想的錯誤。後來想搞個勘誤表,但最終也沒做。查閱《保山地區誌》的人會不會也看到神筆呢?想到這,我有點脊背發冷。言歸正傳,據明代張壁《瑞應橋碑記》記載,靈官橋跨過的龍川江當年也不叫龍川江,而是叫白龍河。原先這裏架的是木橋,每年夏秋,洪水泛濫,人們隻能乘舟渡河,掉進河裏淹死的人很多。知州周國庠先治理河道,並決定修建石拱橋,以圖長久。於是發動群眾,捐款投勞,“一時群工獻藝,機運梯乘,經始於辛醜,越明年終竣役。”橋西岸建有一亭,叫“小憩”。橋建成後,人車來往頻繁。那年,出了兩件稀奇事,一是橋邊陳國謨家的田裏產出嘉禾,“有一莖四穗者、三穗者、並穗者。”二是蕭振芳家的牛生了雙胞胎。大家覺得這是好兆頭,因此就把建好的橋取名瑞應橋。如此說來,這靈官橋叫瑞應橋是大有來頭的,而又叫平彝橋是因為那一帶的地名古代就叫平彝,如果當年不出那些稀奇事這橋就隻叫平彝橋了。其實“平彝”一詞的含義很好,“平”是平和、安靜之意,“彝”指法度,或指古代的祭器,平彝是個非常美好的地名。而現在叫靈官橋這又是回什麼事呢?據說橋西的靈官橋村中原來有一座靈官廟,現已毀。靈官廟中供奉著道教護法神靈官,因靈官廟的香火很旺,名氣很大,瑞應橋也便不知不覺中改名靈官橋。靈官廟已毀,隻能又查閱曆史。南華人郭燮熙所撰《鎮南縣誌》有載:“靈官殿。在城西五裏。前臨苴水,右有平彝橋,為迤西來往大路,行人禱祈者眾,神簽極驗,香火極盛。明彭載信等捐建,中甸同知餘某重建。乾隆五十四年,管理寧台廠曹湛晞捐修正殿。四十九年,東川府蕭文言建寺外東西兩排樓。道光八年,住持僧靜洋重修。鹹豐間經亂被毀,同治初重建正殿。光緒元年(1875年),提督楊玉科捐資重建東西廂及大門。民國元年,師長李根源飭改為鄭和廟,已毀去神像矣。未幾,旋恢複,匾聯林立。民國二十五年,假中廳設第二區區公所。”從這段文字看,靈官廟又叫靈官殿,從明代始建到民國,幾毀幾建。滇西名人楊玉科、李根源也都與靈官廟有了聯係,特別是李根源,不但在南華題刻鄭和故裏碑,居然還把靈官廟改為鄭和廟,看來他是認定鄭和就是南華人,而且很有創意地打造鄭和這塊品牌。集文化人、政治家、軍閥於一身的李根源做事確有過人之處。當然,後來民國政府把靈官廟的中廳改為區公所,再後來靈官廟徹底毀於“*”的事,可能就大大出乎李根源的想象了。靈官橋從建成到現在已有400多年的曆史了,雖然還在使用,但已不準車輛通過,據說十多年前載重卡車還從橋上通過,這種奇跡,也許隻有中國的石拱橋才能創造。可靈官橋從古至今絕不僅僅隻是有使用功能那麼簡單,它的觀賞價值,它的人文情懷似乎更讓人關注。再打開康熙《鎮南州誌》,卷一“地理誌”有平橋煙柳一條:“州治西六裏,一壁斷峰,千傾平疇,橋跨清瀾,寺環弱柳,行人每憩此。”原來,以靈官橋為核心形成了一個風景,知州陳元命名為“平橋煙柳”,乃鎮南八景之一。平橋煙柳的大體景觀是:一座古橋橫跨在一條河上,河兩岸垂柳依依。河的一邊是高聳的山,另一邊卻是平坦的良田。橋西坐落著一個小村,旅人或匆匆走過,或在此歇息。這樣的美景,引來許多騷人墨客以“平橋煙柳”為題的吟詠。清朝南華進士陳封舜五言律詩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