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是通往滇西的重要交通要道,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西大門。320國道、杭瑞高速公路、廣大鐵路、中緬輸油管道由東向西穿境而過,是大理、麗江、迪慶、保山、德宏、怒江、臨滄7個州市的人們往返昆明的必經之地。向北有公路通往楚雄州屬姚安、大姚、永仁等縣,並可直達四川省攀枝花市。向南公路直通普洱市景東縣。這些穿過南華延伸向四麵八方的道路,完全是沿著曆史上的古道拓展前行,其實南華在古代就是一個交通要衝,素有“九府通衢地”的美譽。
1979年,我從滇西北邊陲小縣貢山考入昆明師範學院讀書,南華是我乘坐客車進入昆明的最後一個住宿地,4年大學,無數次往返於昆明和滇西北,無數次住宿南華。後來,隨著道路和交通工具的發展,再路過南華,隻是窗前掠過的一道風景。記憶中的南華是一條過境的馬路,還有一條熱鬧的老街,除此,我便對南華沒有了解。2012年,我成為南華的一員,我在曾經無數次匆匆而過的路上生活下來,於是我對南華的路有了一些思考。
遺留在山中的南方絲綢古道,後來的官道、茶馬古道同樣從這裏經過。
古道成就了南華
在我看來,南華的存在和發展與古道文明是分不開的。南華曆史悠久,古稱欠舍,漢屬益州郡,三國屬建寧郡,唐初設邱州,南詔置俗富郡、石鼓縣,宋時屬大理,元設鎮南州,屬威楚府,明清仍設鎮南州,屬楚雄府。1913年改為鎮南縣,1954年改為南華縣。從古到今,南華都一直處在一個交通要道上,史稱“九府通衢地”。從曆史的角度看,南華就是古道文明的產物,沒有古道,就沒有南華。下麵說說與南華有關的幾條古道。
南方絲綢之路。也叫蜀身毒道(身yuan毒,古印度之稱),是一條起於四川成都,經雲南,到達印度的通商孔道。南方絲綢之路開辟於先秦時期,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之一。南方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條為西道,即“旄牛道”,從成都出發,經臨邛(邛州)、青衣(名山)、嚴道(滎經)、旄牛(漢源)、闌縣(越西)、邛都(西昌)、葉榆(大理)、永昌(保山),從騰衝出境進入緬甸。這一條似乎沒有經過南華,但南華民間有一種說法,這條道是經過今永仁、姚安入南華沙橋進入大理的。另一條是東道,稱為“五尺道”,從成都出發,經僰道(宜賓)、南廣(高縣)、朱提(昭通)、味縣(曲靖)、穀昌(昆明)、楚雄、大理,與旄牛道重合。這一條肯定是經過南華的。南方絲綢之路本質上是一條民間商道,商貿往來,帶動了沿途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沿途城鎮的發展。“五尺道”實為官道,晚於“南方絲綢之路”,與“南方絲綢之路”有重合。我們找不到那一時期南華的史料,但那時南華一帶居住的人們一定會從古道得到發展的機遇。
官道。南方絲綢之路隨著商貿的興衰而沒落,隨之而起的就是民間所說的官道。官道與南方絲綢之路的民間性質不同,他是由政府出資修建的。南華是通往滇西的必經之地,官道的發達,又為南華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道,起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時期最為興盛。主要有川藏、滇藏兩條,延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雲南的茶葉主產在西雙版納、普洱等地,有多條線路可以進入西藏。現在所謂的茶馬古道,比一開始提的茶馬古道範圍要寬得多,由昆明出發,經由楚雄、大理、保山、德宏出境的線路也叫茶馬古道。南華自然也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要衝。茶馬古道和我們說的官道至少在南華是重合的。
滇緬公路。二戰中為打破日軍封鎖,搶運中國政府在國外購買和國際援助的戰略物資,緊急修建滇緬公路。1937年底開始建設,經沿線30多個縣20多萬勞工的艱苦努力,1938年8月建成。滇緬公路建成後,成為中國與外部世界聯係的唯一運輸通道。南華尚有滇緬公路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