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到南華就四處尋找梅花,梅花一枝難求,猶如踏雪尋梅。南華是一個四季如春的地方,雪中綻放的梅花也許並不存在。“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是浩如煙海的唐詩中最為人熟知的一首詩,作者孟浩然也就成為眾多唐代詩人中家喻戶曉的一位詩人。在讚美鳥語花香的春天的同時,表達對春天將會逝去的憂患,孟浩然愛春惜春的心境在詩中表達無遺。但是,曆史上孟浩然更是以愛梅而聞名,王羲之愛鵝、孟浩然愛梅、林和靖愛鶴、周敦頤愛蓮是著名的“四愛”,是曆代文人墨客的永久話題。“踏雪尋梅”便是孟浩然愛梅的鐵證。孟浩然愛梅,常冒雪騎驢尋梅,但他卻留下“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的言論,看來孟浩然踏雪尋梅的終極目的是在尋梅賞梅的過程中感悟詩情畫意並將之流露筆端。因此,我大膽地猜測孟浩然的最愛可能還是那山花爛漫、生機盎然的春天,所謂“踏雪尋梅”就是要尋找春的訊息。其實,我要尋找的梅花並不是自然界中暗香襲人的梅花,而是在廳堂裏或書齋中靜靜開放的墨梅,是梅花老人郭燮熙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
曆史文化名人郭燮熙像。
在南華民間收藏家家中欣賞郭燮熙梅花圖。
省內專家學者鑒賞郭燮熙作品。
走訪郭燮熙後人。居中者為郭燮熙後人。
郭燮熙,字禮初,號梅花老人、梅雪、石樵,室名梅雪山房,南華縣龍川鎮人。生於1868年,卒於1943年。清末舉人,曆官魯甸縣縣長、鹽豐縣縣長。編修《鹽豐縣誌》《鎮南縣誌》,參與撰寫《雲南光複紀要》,輯錄《閨德錄韻言》,著《孝弟錄韻言百篇》,另有詩文傳世。一生酷愛畫梅,作品流傳於雲南各地。郭燮熙是晚清民國雲南重要的文化名人。但是,由於對郭燮熙的研究和宣傳不夠,他在雲南文化曆史上的地位似乎被低估了。
畫梅大家郭燮熙
作為書畫家的郭燮熙,追求文人書畫的精神,一生隻畫墨梅,是個少見的梅癡。郭燮熙的梅花,在雲南的藝術品拍賣場上時有出現,雲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雲南文人畫藝術》一書中也有收錄,但在到南華之前,我不知道郭燮熙是誰,也不曾親眼見過郭燮熙的作品(也許見過,沒有留意而已)。在南華,我翻閱了郭燮熙編修的《鎮南縣誌》,拜讀了《雲南光複紀要》,了解到南華民間對郭燮熙的一些評價,並在網絡上搜尋郭燮熙的相關資料,郭燮熙的形象在我心中漸漸豐滿起來、高大起來。我漸漸認識到,郭燮熙是一位有待研究推介的雲南曆史文化名人。我開始尋找郭燮熙的梅花,想親眼目睹郭燮熙的梅花真跡,而不是那些照片或印刷品。多方打探,尋到了一些蛛絲馬跡,但一直未能睹其芳容。忽一日,時任縣委宣傳部部長的李德榮同誌來辦公室告知已訪到一家藏有郭燮熙梅花的人家,約我去看。我們一行來到了位於南華老街的一戶普通人家,女主人熱情地向我們展示了家傳的郭燮熙梅花。3張梅花條幅,應該是4條屏中的3屏。我有些激動,懷著崇敬的心情認真欣賞。墨梅,老幹虯枝,疏影橫斜,長題,一派文人畫氣韻。我有些陶醉,踏雪尋梅,過橋,攀岩,終於在一處人跡罕至的山崖尋到一枝傲雪開放的紅梅,就是這麼一種感覺。3張梅花,一曰:“茅簷斜入一枝低”、一曰:“梅花四壁夢魂消”、一曰:“拗回清氣滿乾坤”,從紙質、裝裱、畫風等諸多因素看,應為同一時期作品。“梅花四壁夢魂消”一幅題記:“全民先生正之。丙子初秋梅花老人郭燮熙並題詩句。”有明確的創作時間,即1936年,此時郭燮熙66歲。這是郭燮熙創作已臻成熟時期的作品,構圖簡潔,筆法老道,枝幹運筆厚重沉穩,枝頭梅花稀疏錯落,格調優雅高潔,非胸懷大千世界的學者不能為也。更為難得的是,3張梅花中,竟有2張題記中談到畫梅花的感想,這對我們了解認識梅花老人郭燮熙的創作思想無疑有重大幫助。“拗回清氣滿乾坤”一幅題到:“從來寫梅貴瘦不貴俗,貴雅不貴俗,但未易言耳。”梅花孤傲的品格自古就是讀書人追求的一種精神,因此,當文人畫家們把自然界中的梅花表現在筆底的時候,梅花已經成為作者的精神寄托,它和自然界中的梅花從形象上就有了區別。曆代都有畫梅高手,其中宋代的仲仁是畫墨梅的先驅,宋代的楊補之是折枝梅的創始人,元代的王冕是一代畫梅大師,明清以後畫梅名家輩出。從來畫家們畫梅都是忌諱豔俗的(當代可能要另當別論),追求的格調是瘦和雅,郭燮熙的梅花自然也是這個境界。“茅屋斜入一枝低”一幅題到:“此作信手即揮,尚饒天趣,墨色亦頗鮮妍也。”郭燮熙畫梅,胸有成竹,一揮而就,追求的是天然之趣。這絕對是畫梅的最高境界了。得見這3張梅花,於我已經夠幸運了,但踏雪尋梅的回報卻遠不止這些。不久,縣文聯主席李天永、縣文管所所長陸誌堅兩同好前來報喜,終於見到了縣史誌辦珍藏多年的郭梅夏字(夏字指邑人夏育荷書法),並帶來了拍攝的圖片。打開圖片,細細欣賞,計有郭燮熙梅花11張,其中有幾幅梅花,署石樵款,枝幹粗壯,用郭燮熙“瘦”“雅”的畫梅標準要求,尚有距離,應為郭燮熙較早時期的作品。其餘畫風與先前所見梅花相似,署款有梅雪、梅老、梅花老人等,應為同時期的作品。綜觀郭燮熙梅花,宗法曆代畫梅大家,並深受雲南畫梅高手陳臥廬、趙藩等影響,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成就一代畫梅大家。陳臥廬,名達,雲南宜良人,清中期雲南著名書畫家,尤以畫梅著稱,時人稱其為“梅王”。縣誌辦所藏郭燮熙梅花中有一幅題記曰:“背摹陳臥廬先生墨跡,僅得其大致,而亦不必盡似也。”說明郭燮熙曾大量觀賞臨摹陳臥廬的畫,並爛熟於心。劍川趙藩則是大名鼎鼎的學者,畫梅也是高手,所見郭燮熙梅花中多次提到與石禪老人趙藩有題墨花詩唱和,可見其受趙藩影響。郭燮熙畫梅風格獨具,一是隻畫梅花,未見有其他題材的畫作傳世;二是隻畫墨梅,未見設色梅花;三是畫瘦梅,枝幹虯勁,花朵稀疏;四是配以詩句,或摘曆代名人詩句,或即興創作。總之,純粹中國文人畫傳統的繼承和發揚。《雲南文人畫藝術》編者對所收郭燮熙梅花四條屏的評價是:“枝幹蒼勁有力,梅花稀疏點點。筆墨不多,但老辣生拙的筆法,不失文人風雅。”這一評價亦符合郭燮熙梅花的整體風格。郭燮熙梅花為當世和後世所重。郭燮熙曾在其梅花題記中寫到:“近作墨花,幾於應接不暇,年老神倦,遂多荒率,殊自笑也。”求畫的人多,畫得也多,時至今日則一畫難覓,遂有我輩踏雪尋梅之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