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說李根源留下的懸案。李根源題刻“鄭和故裏”高1.6米,寬1米。正中直刻“前明開拓南洋各島之大冒險家三保太監鄭和公故裏”,右題“大中華國四千六百九年十月”,左款“陸軍第二師長節製迤西各屬文武官吏西防國民軍總統官李根源立石”。《鎮南縣誌》記載:“辛亥冬十月,雲南陸軍第二師長李根源巡閱迤西,至鎮南。”李根源處理滇西事務至鎮南,曾作短暫停留。先是召見當地官紳,清理人員,該罷免的罷免,該留用的留用。據說湖南人伍牧隻會講湖南方言,要借助翻譯才能表達意圖,但進士出生,居官清廉,李根源予以留任。而保山人杜煜,因不讚同革命,棄官逃往大理投靠趙藩,被李根源誘捕鎮壓,並梟首示眾。李根源雖公務繁忙,但看來還是抽出時間擺弄自己的業餘愛好,他居然考證出南華就是大航海家鄭和的故鄉,並留下題刻。而就是這個題刻成為李根源留給後人的一個懸案。鄭和不是今昆明市晉寧人嗎,怎麼南華會是他的故鄉呢?我有些孤陋寡聞,來南華之前從未聽說過鄭和是南華人的說法。眾所周知,大名鼎鼎的鄭和是明代大航海家。鄭和乃古之昆陽即今屬晉寧縣人也,原名馬三保,回族,生於1371年,卒於1433年。據說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軍攻取雲南,馬三保被明軍抓走,後被閹割,並進入朱棣的燕王府。馬三保曾為燕王立下戰功,因而受燕王重視。由於有馬不登殿之說,燕王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於是馬三保從此更名換姓為鄭和。公元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人類偉大壯舉,成為曆史偉人。太監作為中國曆史上的一個特殊人群,一直被常人所不齒,但三保太監鄭和似乎是一個特例,他的事跡一直被傳送,他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一個偉岸的男人,是故鄉人心中的驕傲。今天的晉寧正在打造鄭和故裏的品牌,鄭和的偉岸雕像屹立在那片熱土。但是,誰曾想,具有沉甸甸曆史厚重感的鄭和故裏題刻卻屹立在離晉寧幾百公裏之遙的南華。孰是孰非,李根源沒有留下考證文章,今天的學者也無從考證,這應該就是一個曆史的懸案。民國時期南華人郭蔭超有《明三保太監鄭和事略考》一文傳世,不妨一讀。郭蔭超寫道:“世稱和雲南昆陽人,而梁啟超氏著傳則曰楚雄人,李根源氏又定為鎮南人,於民國元年樹碑城東、西門外,文曰:‘明三保太監鄭和故裏碑。’然則二者何?居昆陽人耶?抑鎮南人耶?以吾考之,則二者皆是也。蓋和初本昆陽馬姓回,其祖、若父曾朝天方以歸,均稱哈隻(見永樂三年(1405年)大學士李至剛所撰和父墓誌)。然則聞和幼時流落,為鎮南鄭姓所得,養以為子,遂襲其姓,故名鄭和。而李撰之墓誌乃曰‘天子賜姓鄭’。考之古史,凡天子賜姓,必以國姓,如漢高祖之賜項伯姓劉,唐太宗之賜徐績姓李,即其明證,絕無賜以他姓之理。意當日和即貴顯,不便更正。而李至剛為其本生父作墓誌,亦不便言為鄭姓養子之事,故以賜姓言諱之也。抑又聞:和幼不知書,及長而閹,則不得其詳。”又說:“宜梁任公特著錄之,以揚國輝於天壤。至李總長印泉複考定為鎮南人,必有明證。當明之初,鎮南前、左二所實隸楚雄衛,二君之言非兩歧也。”這就是說,梁啟超考證鄭和是楚雄人,而鄭和生活的鎮南前、左二所在明初隸屬楚雄,後劃歸鎮南,因此李根源說他是鎮南人。郭蔭超說鄭和是幼時從昆陽流落南華,被鄭姓人家收養而由馬姓改為鄭姓,但梁啟超、李根源是否支持這一說法我們不得而知。因此,鄭和是南華人還是曾在南華生活過一段時間的昆陽人,我們始終不得而知,李根源關於南華為鄭和故裏的考證最終成為一個留給後人的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