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源留下的懸案(1 / 3)

提起李根源先生,很崇敬、很親切。李根源是哪裏人呢?說起來還有些爭議。李根源的出生地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九保,那他應該就是梁河人了。但其實不然,我們一般都認為他是保山市騰衝縣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出生的時候梁河九保屬於騰衝縣,他讀書、生活都在騰衝縣城,他自己也一直把自己當騰衝人。1952年梁河縣成立,後來保山和德宏分分合合,現在騰衝和梁河已經分屬兩個州市。當然,說得再遠一點,李根源祖上是從騰衝縣的曲石搬到九保的,他歸根到底還是騰衝人,但說得再遠一點呢?

李根源屬於雲南曆史上的大人物了,出將入相,成就卓著。論文才,能詩能文,善書法,精鑒賞,重修西安碑林,主編《永昌府文征》,功在千秋;論政治才幹,早期同盟會會員,曆官陝西省省長、北洋政府農商總長、代總理;新中國成立後,曆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南行政委員,全國政協委員。論武功,創辦雲南陸軍講武堂,帶兵打仗,授上將銜。在保山,李根源可謂婦孺皆知,無人不曉,是騰衝人的驕傲。當年在保山,為配合保山市政府與省文史館共同在騰衝舉辦的李根源研討會,我曾主編《高黎貢山之子—李根源》,這本書收錄了李根源傳、李根源年譜、李根源的詩文、民間傳說中的李根源以及後人研究李根源的文章,較為全麵地介紹了李根源生平事跡和貢獻。為編輯這本書,我還組織單位的同仁赴蘇州拜謁李根源墓,了解他在蘇州生活的情況。應該說,我對李根源算是比較了解的,李根源是我心中景仰的一位雲南先賢。

來到南華不久,沒想到,南華把李根源和我又聯係在一起。聽說南華城西二、三公裏處有一座山崖,上麵有摩崖石刻。一天,我們驅車來到山崖,在這裏,我又看到了李根源那熟悉的題刻。山崖不高,摩崖石刻就在路邊,保存較完整的隻有兩處,一處是李根源所題“鄭和故裏”,另一處是紀念李根源的“媲美三傑”。我知道李根源愛題刻,據說隨時帶著石匠,隨寫隨刻。我到蘇州小王山拜謁李根源墓,在小王山上,看到隻要有裸露的山石,上麵就有李根源的題刻,就是蘇州城裏李根源故居天井中的一口井,井口的石頭上也刻滿了李根源的字,就是我再熟悉不過的那一體隸書。但是,我真的沒想到,在南華,我又見到李根源的題刻。令我納悶的還有這“媲美三傑”的題刻,怎麼在南華還有人為李根源樹碑立傳呢?後來,通過翻閱資料,理清思路,我對此處的摩崖石刻有了一些認識。首先,此處摩崖石刻與遠在西邊的極邊第一城騰衝有著緊密的聯係。其次,李根源在這裏留下了一個懸案。

李根源於1911年11月題寫的鄭和故裏碑仍完好地保留在南華。

南華鸚鵡山公園,鄭和故裏碑如今就佇立在這裏。

南華摩崖石刻群,曆史上的古道從這裏經過。

1912年由縣佐龔金溥等人題刻的《媲美三傑》石刻。

《媲美三傑》石刻題記。

首先說說摩崖石刻與騰衝人的關係。據民國《鎮南縣誌》記載,此處山崖因“有石壁如門,上刻‘石門仙跡’四字,大尺許,八分書,不詳何人題也。”這“石門仙跡”4個隸書大字,可能是此處最早的題刻,現“媲美三傑”題刻上方有“石門仙跡”四個大字,不知是否縣誌所載“石門仙跡”四字。民國元年,時任大理提督的騰越起義首領張文光到南華,為騰越起義中的骨幹南華人錢泰豐在“石門仙跡”的左麵題刻“革命先鋒”4字。這4個大字在“*”期間被毀。在這被毀的摩崖石刻附近,就是前麵提到的“鄭和故裏”和“媲美三傑”題刻。不用說“鄭和故裏”的題刻者李根源是騰衝人,“媲美三傑”自然也是紀念騰衝人李根源的。再看“媲美三傑”的作者之一,乃是民國初任鎮南縣佐的騰衝人龔金溥。現在,終於讓我理出了一點頭緒。南華人錢泰豐,清末在騰衝當兵,騰越起義時任副總指揮,是張文光手下的得力幹將。騰越起義後不久,錢泰豐與鎮守永昌的另一位騰越起義將領彭冥在軍中閑談,彭冥取槍走火,誤將錢泰豐打死,錢泰豐部下當即將彭冥亂槍打死。此事幾乎釀成起義軍內亂。騰越起義早重九起義3天,屬雲南首義,按孫中山的約定,張文光應成為雲南起義隊伍的首領,但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這樣張文光的處境就有點危險,一方麵有點功高蓋主,另一方麵有搶功之嫌。省軍政府任李根源為第二師師長,赴滇西處理滇西事務,李根源施展才幹,瓦解了騰越起義軍,將張文光調離騰衝任大理提督。可以想象,公元1912年的某一天,心情鬱悶的張文光來到南華,想起騰越起義中的愛將錢泰豐,而斯人已逝,百感交集,提筆寫下“革命先鋒”4個大字,以表彰錢泰豐在騰越起義中作出的卓越貢獻。還可以想象,心情鬱悶的張文光來到南華,想起錢泰豐,正百感交集間,忽見李根源題刻,心中憤懣,李根源這位同鄉可是騰越起義的死對頭,他也跑到錢泰豐家鄉來題刻,你不認可騰越起義,我正好借用表彰錢泰豐表達我關於騰越起義乃雲南反清革命“首義”的立場,於是提筆寫下“革命先鋒”4個大字。如此看來,“革命先鋒”4個大字,既是對錢泰豐的表彰,更是對張文光領導的騰越起義的張揚。“媲美三傑”的題刻也很有點意思。縣佐龔金溥大概是一位李根源的追隨者,麵對兩位同鄉的題刻,他與姚廷和邀約南華鄉紳題刻“媲美三傑”4個大字。“媲美三傑”為橫書,上款直書:“大中華民國元年六月之吉。二十世紀重陽日光複雲南之大偉人、大革命家印泉李公紀念。”下款直書:“鎮南州牧姚廷和、佐治員龔金溥暨紳商士庶等公刻”。“三傑”者,何許人也?民國初年,雲南有“護國三傑”之說,指蔡鍔、唐繼堯、李烈鈞三人,乍看,“媲美三傑”即指李根源在雲南反清革命和護國運動中的功勞堪比護國三傑。但仔細看“媲美三傑”的落款“大中華民國元年六月之吉”,顯然題刻時護國運動尚未爆發,這“三傑”也就不是“護國三傑”。那這“三傑”是誰呢?查閱資料,發現清末民初中國有許多“三傑”,如“北洋三傑”“士官三傑”“首義三傑”等等,各省還有各省的革命“三傑”,但這些“三傑”顯然與李根源扯不上邊。那麼,與李根源最靠譜的“三傑”是誰呢?“辛亥三傑”:孫中山、章太炎、黃興,名氣太大,功勞太大,李根源無法與之比。辛亥“雲南三傑”:楊振鴻、黃毓英、馬驤,論功績,論名頭似乎都不如李根源,也不太好比。我無法判斷“媲美三傑”的“三傑”是指誰,但肯定是為民國的建立立下赫赫功績的傑出人物。這應該是對李根源的高度評價,也不排除對“革命先鋒”題刻帶有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