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把關人”的職能轉變
既然媒體人“把關”的權利漸漸地下放到了每一位普通受眾的手中,那麼新聞從業者必然就需要承擔起對新聞背景、宏觀政策、突發事件、社會現象的深度解讀和解析等職責,為受眾提供準確的新聞解釋和評析,幫助受眾正本清源,求真務實,從而引導社會輿論,引導人們探求事物的本源,做好一個合格的新時代“引路人”,做一個真正能對受眾有用的“有觀點”的媒體人。
因此媒體的“把關”不僅不能弱化,反而應當加強。互聯網極大地放鬆了對傳播資格的限度,同時也就不可避免的帶來了網絡傳播的無製約性以及網絡信息傳播的混亂和無序等後果,大量的垃圾信息、失實信息和黃色暴力信息充斥著整個網絡。而當網絡信息進入到這樣一種過剩過濫,且傳播者失去控製狀態的時候,“把關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不僅是為了整個社會的穩定需要,同時也是對於信息傳播門檻急速下降的一種權力製衡。
1、媒介融合時代的“把關”作用
網絡傳播時代,不僅傳者與受者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區別也在日益縮小,很多傳統媒體都開始順應時代趨勢,加入新的傳播手段和傳播方式,二者之間也由往日的競爭關係開始轉變為相互支撐與相互依托。而這樣一種“媒介融合”的新型整合模式也是國際傳媒領域的一種新潮流。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傳媒巨頭型集團開始崛起,他們開始將多種傳播渠道整合在一起,這種新型的合作模式固然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很多機遇,可是也對“把關人”的角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新的業界環境之下,媒體從業者的挑選新聞信息的方式方法自然需要進行調整以及強化。所以這時的“把關人”已不僅僅是像以往針對新聞的價值和傳播內容來做出判斷,還需要針對不同信息載體和傳播方式的特點來做出選擇。
2、複雜的媒體格局下的新“把關人”
自媒體興起之後,現今傳媒行業內的競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白熱化狀態,每一家大眾傳播機構都在信息資源的搶奪上麵臨著如下的矛盾:即如何通過為不同受眾群體提供獨家的、個性化信息,以此來爭取更大規模的受眾群體,同時又對社會民生的重要新聞承擔起“把關”功能,並通過對這些新聞一如以往的準確報道來維護媒體作為“無冕之王”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因此“新把關人”對新聞的選擇不僅要像以往一樣兼顧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還必須在不違反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盡力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差異化要求,而這都對“把關人”提出了較以往更高的要求。
結語
在近十年的時間裏,大眾傳媒的傳播手段有了質的提升,而社會學領域的種種學科理論本就應根據社會環境和學科特點的變換來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充實,“把關人”理論就正是如此。在當前的網絡傳播新媒體時代,媒體從業者在“把關人”的位置上被賦予了全新的責任和義務,新聞實踐的發展、媒介大融合的趨勢,都對每一個媒體人的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眾傳播自古以來就帶有極為重要的社會屬性,擔負著非常重要的社會責任,在社會秩序的建立、社會文化的傳承方麵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新的媒體環境,既為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引發了種種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在日益變化的媒體環境下繼續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
參考文獻
①李本乾、李彩英、周娉芬,《我國傳媒組織發展的目標、路徑和策略研究》[J].《新聞界》,2006(1)
②李本乾、李彩英:《財經新聞》[M].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③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華夏出版社,2005
④陳彤、曹祥雪:《新浪之道》[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⑤郭元金,《新聞采寫中的多路思維》[J].《新聞戰線》,2010(8)
⑥王璐,《從“把關人”向“引路人”轉化》[J].《中國記者》,2007(3)
⑦楊曉強、廖俊清,《論網絡傳播中的“把關人”角色嬗變》[J].《新聞世界》,2010(12)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