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媒體人的角色轉換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張雨蒹
【摘要】眾所周知,人類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傳媒業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層出不窮的社交網站和各種類型的自媒體將信息發布的門檻一降再降,引起了新聞從業者傳播理念上的變化,“把關人”的角色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轉型。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新媒體條件下新聞實踐的各種新特點,來探索新時代媒體人的角色嬗變。
【關鍵詞】互聯網把關人自媒體角色轉變
“把關人”理論,又稱為“守門人”理論,是由庫爾特·盧因提出的,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隻有符合群體規範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傳播學者將社會學中的這一概念引入了新聞傳播領域,認為在大眾傳播的新聞報道中,傳媒組織扮演了“把關人”的角色,他們承擔起對新聞信息進行取舍的責任,並最終決定哪些內容能與受眾見麵。
近幾年,由傳播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媒體形式和傳播渠道的多樣性,傳統媒體原有的受眾愈來愈分散,人與信息載體甚至開始合而為一。因此在這樣媒介既大融合又互相競爭的新格局下,如何依據現今的社會大環境來選擇新聞信息,如何整合與組織新聞信息,依舊扮演及承擔好“把關人”的新角色,是網絡媒體時代向媒體“把關人”提出的全新課題。
一、新時代媒體人所麵臨的“把關”窘境
傳播的自由化使得傳播的範圍具有了無限的廣闊性,網絡環境下如天羅地網般的信息傳播渠道使得傳統意義上的一個個關口變成了並不能起到篩選作用的“節點”,媒體正麵臨著“無關可把”和“把不勝把”的窘境,處於轉型期的大眾媒體和新聞實踐體係就是在這樣一個無人監管的環境下產生了許多的問題。
1、傳統媒體新聞采寫思維的本末倒置
通常來講,新聞的采寫思維可以分為輻射思維和輻輳思維兩種,兩種思維本身並無優劣好壞之分,隻是代表著思維方式的不同。可是在現在網絡信源極其豐富的情況下,部分媒體人無法再靜下心來仔細篩選和分析新聞來源,而隻是在各大網絡論壇和SNS社交網絡上守株待兔,等待網友來給自己提供信源和新聞。更有部分記者,不再自己“用腿用眼”去寫新聞看事實,而是對於網絡信息聽風就是雨,將輻射思維演變為了憑空想象。為了追求所謂的社會“轟動效應”,這類媒體人通常在網絡上得到某一信息後,就開始從如何能夠讓這一事件變得更加吸引眼球、更加具有所謂的“爆點”的角度出發,去搜索能讓事件變得更為“轟動”的線索,利用導演新聞的方法來對新聞事實憑空想象,製造奇聞、欺擾受眾。因此,雖然網絡的公共性、開放性,讓報紙和媒體有了更多的渠道和方法來獲取新聞線索與信息,但網絡信息的不確定性也在不經意間為傳統媒體設下了深不可測的陷阱。
2、網絡新聞同質化
我們在搜索引擎裏輸入一個新聞關鍵詞,通常可以在各個網站上看到多達幾十條的幾乎一模一樣的新聞報道,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自媒體缺少“把關”意識。在互聯網這一環境下,轉載實在是一件再方便不過的事情了,簡單的“複製、粘貼”,一篇新聞就可以這樣輕鬆的被二次傳播了,但有的網民對於各種信息從來就沒有“把關”這一篩選思想,對於他們而言,所謂的新聞傳播,隻不過是一次簡單的複製與粘貼,自己完全不用對其真實性和準確性承擔任何責任。
(2)網絡媒體沒有采訪權。根據我國政策的相關規定,商業網站沒有新聞原創的權利。因此對於大部分網站來講,某一事件的報道隻能通過轉發來實現。隻有小部分以傳統媒體為依托的權威網站才能夠發布屬於白己的消息,例如鳳凰網、新華網等等。其它一些小型的網站和大型商業門戶網站無奈隻能做出轉載之舉。
3、傳統媒體對自己原創新聞的低價讓渡
根據統計,新浪官方網站每天都要從傳統媒體處轉載多達數千條的新聞,但它所需要付出的轉載成本仍然要低於一家報紙的采編成本,所以新聞的低價讓渡對於傳統媒體來說是實在是一筆虧本買賣。但通過比較同為門戶網站新聞頻道的雅虎中文和雅虎英文網站,我們會發現中國門戶網站能夠輕易獲得的低成本轉載新聞權並非是一種中西皆然的現象。
西方一些國家鑒於相關政策法規的規定,幾乎不可能可以從傳統媒體那裏獲取新聞轉載權,所以絕大部分門戶網站的新聞都來自於各大通訊社。
那麼為什麼中國傳統媒體會心甘情願地將自己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製作的新聞以如此低廉的價格讓渡給網絡媒體呢?其根本的原因是傳統媒體的主要盈利來源現在多以廣告銷售為主,有時候報紙的發行價格甚至連成本都無法收回,可是廣告所帶來的巨額效益保證了經濟來源,而以低廉價格再次向網絡門戶媒體讓渡轉載權對於當今的傳統媒體來說其實隻不過是“蠅頭小利”,是一種額外收入罷了。這也引出了當今時代傳統媒體發展所麵臨的另外一個問題——過度商業化。正如2012年某期《羊城晚報》在用其頭版全幅寫下“今天沒有什麼新聞比廣汽SUV傳祺GS5全球首發更重要”。當一份知名報刊公然宣稱沒有任何新聞比一則廣告更為重要時,我們必須意識到新聞的價值已經被蠶食到了所剩無幾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