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網絡公共領域構建的可行性分析(3 / 3)

其三,在傳統媒體上,公眾存在發聲難的問題,公眾發聲需要經過多重把關。而相較於傳統媒體,小至微博,大到整個網絡世界,都是一個公共的場所,具有公開性,公眾在其上可以暢所欲言。

三、網絡公共領域的發展困境及其出路

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絡公共領域的興起,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接近於哈貝馬斯的理想的公共領域,成為公共領域重構的重要契機,但是網絡公共領域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現今的發展狀況來看,仍存在瓶頸與挑戰。

公眾的不完全平等性。因社會、科技、經濟等因素的影響,某些公眾仍然無法參與到網絡公共領域中來。盡管互聯網的普及率日趨上升,但“數字鴻溝”現象仍然存在於中國社會中,導致中國互聯網用戶的地域分布不平衡。近年來,中國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人口比例不斷減少,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速度提高,農村的網民規模也不斷增大,但是仍然擺脫不了城鄉之間的差距。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中農村人口隻占到27.9%。不難看出,網絡公共領域雖然是一個公開的領域,原則上是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的,但是,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並不對等。參與到網絡公共領域中的,大多還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教育基礎的,網絡的這種技術性門檻實則已經淘汰了很多人,就如,農村人口、老年人及其他一些特殊的弱勢群體。

公眾缺乏理性的批判。網絡的匿名性、便捷性等特性使更多人參與到網絡公共領域中來,雖然不缺少“憤青”,但是缺少建設性批評和參與性人格,缺少理性的參與討論和批判。也就是說,雖然在以後現代為特征的網絡世界中,人們對待信息不再是惟命是從,而是開始有所質疑、選擇、批判甚至是對抗,但是缺乏理性。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更加注重人們之間的互動性及其個人化,但是過度地迎合個人化,造成個人化程度的加劇,其直接後果就是有可能形成“信息蠶房”。人們看似生活在一個信息日趨豐富,交流討論也逐漸頻繁的世界中,實則生活在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相對密閉的空間裏。在這一空間裏,人們排斥與自己意見態度相左的看法,更樂意傾聽與自己意見相同的看法,傾向於人雲亦雲,盲目跟風,草率的發表言論或參與討論。長久以往,人們不敢輕易的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習慣堅持“轉發也是一種態度”,過分沉浸在自己選擇性注意、選擇性接觸的媒介環境裏,對周邊環境的理性感知、理性批判能力就會削弱。

網絡言論的監管存在弊端。在網絡這個虛擬的空間裏,網民發表言論要經過運營商進行裁決,才能得以發表。運營商依據自己內部的或條例或規定為判斷尺度進行自由裁量。而由於國家目前尚沒有一個固定的法律或規章等為標準參照,網民的言論但凡涉及一些敏感詞彙便會給予屏蔽甚至刪除,不允許發表。

因此,在國家還沒有頒布相關的法律法規來限製運營商這種限製言論自由的行為之前,更好地做法莫過於提升公眾的媒介素養。公眾對網絡媒介參與能力的增強並不能完全代表其對網絡媒介的使用能力也有所提升。“無規矩不成方圓”,公眾在享有言論自由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言論責任。

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的“網絡名人社會責任論壇”提出網絡空間的“七條底線”,其中包括:“法律法規底線、社會主義製度底線、國家利益底線、公民合法權益底線、社會公共秩序底線、道德風尚底線、信息真實性底線”。雖然這“七條底線”是針對所謂的網絡名人、大V人士以及意見領域的,但是更應該是對廣大網民的言論要求。隻有堅守這些基本的底線才能在網絡空間中減少無謂的謾罵及其人身攻擊,保護個人隱私,不盲目的人雲亦雲,聽信各種小道消息,才能關注真正的公共議題,享受真正的言論自由。網絡公共領域的構建雖有困境,但前景還是光明的,充分發揮既有的技術優勢,進一步做到自律和他律,才能更好地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公共領域。□

參考文獻

①王寅麗、陳君華,《浮上水麵的潛流》[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6):17

②朱士群,《公共領域的興衰》[J].《社會科學》,1994(6):68

③哈貝馬斯著,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12

④石義彬:《單向度、超真實、內爆:批判視野中的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53

⑤展江,《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與傳媒》[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2)

⑥許紀霖,《近代中國的公共領域形態、功能與自我理解——以上海為例》,《史林》,2003(2):77-89

(作者: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2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