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3年全國“兩會”時政新聞策劃亮點分析(1 / 3)

2013年全國“兩會”時政新聞策劃亮點分析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餘婧

【摘要】時政新聞報道是新聞報道領域的一個重大題材,但是一直為人詬病的是,時政報道長期流於儀式化的報道,內容嚴肅不易讀,嚴重影響到時政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本文試以《新京報》對2013年“兩會”的報道進行分析和解讀,探究以市場、受眾為導向的紙媒在重大時政新聞報道中怎樣報道的問題。

【關鍵詞】兩會《新京報》時政報道新聞策劃

每年全國“兩會”是全國乃至全世界媒體關注的一大焦點,今年尤其特殊,由於今年“兩會”新老領導班子換屆,如何做好“兩會”報道策劃,在全國媒體報道中凸顯而出,展現自家媒體的特色,是各媒體單位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筆者試以《新京報》為例,分析2013年“兩會”新聞報道策劃亮點。

一、總體分析

《新京報》擅長時政和專題策劃報道,此次“兩會”係列報道更是贏得了業內外和讀者的廣泛好評。《新京報》2013年“兩會”報道從兩會開幕前的2月28日開始,到3月18日結束,報道緊扣“兩會”主題,緊盯“兩會”議程,不管是內容的深度、廣度,還是呈現形式的多樣、創新,都走在國內媒體“兩會”報道的前列。依據筆者對《新京報》2013年“兩會”報道的觀察,筆者認為《新京報》在本次“兩會”報道中的策劃亮點有以下幾個方麵:

緊扣“兩會”焦點,評論配合議程報道反應迅速。《新京報》發揮自身評論優勢,評論部針對當日主要議程報道,以一日一評的社論,打造出《新京報》19篇“關注2013年全國‘兩會’係列評論”。同時,評論版推出“觀察家·代表委員議政錄”欄目,根據熱點議題和熱門代表、熱門委員提出的提案和建議,改編成來稿發表。此舉在全國媒體報道中甚少見到,得到讀者和參會委員的廣泛關注。

報道聚焦小人物、小事件、小細節。“兩會”報道各路領導人齊齊到場,此屆“兩會”又逢新舊領導人交接,媒體焦點大多對準政府政要。當然《新京報》也不例外,在常規報道策劃之外,《新京報》將焦點對準“不起眼”的人大代表,如“最美孕婦”彭偉平、“90後”代表鐵飛燕等等。同時,縱觀《新京報》“兩會”報道,一些小細節也得到《新京報》的關注。如外地委員抵京拚車、女代表騎自行車報道等等,這些小細節的報道反映出本屆“兩會”新風,贏得讀者讚揚。

精心采編重點稿件,挖掘深度新聞;打造重點欄目,形成品牌。從2月28日開始,《新京報》接近一天一個專題的進度,對“兩會”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度、廣度的解讀報道,議題包括房價、新城鎮化、“三公”、反腐、食品安全、環境汙染等,以及胡錦濤、溫家寶十年執政節點總結和習近平、李克強履職經曆專題解讀介紹。重點欄目這塊,《新京報》“兩會”期間開辟“‘兩會’觀”、“微‘兩會’”、“國策論”、“‘兩會’臉譜”以及“兩會”係列評論等欄目,這些欄目以鮮明的紅色打底的文字標識,有助於打造《新京報》品牌。

形式上,整合“兩會”信息,挖掘時政新聞關鍵數據信息,以大量信息圖表呈現,給受眾以視覺衝擊。《新京報》一直重視版麵形式和圖表化,在今年“兩會”報道中,《新京報》實現了更徹底的圖表化。如3月9日《人大今年將聽取審議反貪汙賄賂報告》中,《新京報》用一個占三分之二版麵繪製了一張信息圖表。整張信息圖表主體是一個鍋的物體,兩個人努力打開一個古代官員形象的“鍋蓋”,鍋裏有手表、錢幣、房子等等貪汙物品。信息圖表活潑生動的反映出我國當前反腐現狀,信息量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