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聞采訪對象的心理分析及應對(1 / 3)

新聞采訪對象的心理分析及應對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楊晨

【摘要】采訪對象作為采訪活動中信息的重要提供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采訪對象了解到的內容直接關係到新聞的信息含量和可信程度。為了在有限的采訪時間裏最大限度的獲取新聞信息,了解采訪對象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不同的心理狀態會影響到新聞信息的數量和質量。筆者通過對采訪對象心理影響因素的分析,希望能夠找到應對的方法,從而更好的完成采訪任務,為受眾還原新聞事實。

【關鍵詞】采訪對象心理記者

一、采訪對象的心理表征

采訪對象是新聞線索、新聞消息的提供者,但有的采訪對象不一定會成為新聞信息的講述者,或者他們講述的內容是不真實的。另外,對待同一件事,不同的采訪對象在接受采訪時,表達的內容也會有差異。個人的心理因素是產生這些情況的不容忽視的原因。

1、動機

動機:在心理學上一般被認為涉及行為的發端、方向、強度和持續性。

采訪對象受到自身的特定身份的製約,在提供相關的信息的時候會有種種不同,差別各異的動機。比如有一些記者會提前預約邀請采訪者提供相關的信息,有一些采訪對象則是主動向新聞記者提供相關的新聞信息。無論何種方式,采訪對象都有不同的動機,甚至有人為了達到個人的利益目的,會提供虛假信息,誤導的信息來掩蓋事實,甚至是歪曲事實,攻擊他人。

(1)主動和被動提供信息的動機。按性質分一種是真心實意地向媒體提供所知的情況,其起因,是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公民的義務的需要,另一種是出於其他的需要。當然這裏所指的主動提供信息的動機,不包括主動提供虛假信息的動機。

(2)采訪對象提供虛假信息的動機。主動提供虛假信息和無意提供不實信息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問題。前者明顯是報有某種動機的自覺行為,而後者則無動機可言。提供虛假信息的動機概括地說,是為達到宣傳自己的目的,或庇護被報道的人,出於友情為親友開脫,存在對相關人報恩心理,貪圖個人利益,接受相關人的好處。故意提供虛假信息也存在情麵上的問題,不便於實話實說,傷及相關人,出於自身安全需要,以及出於報複心理,故意說謊;出於對批評對象的同情,有抵觸對抗情緒,不滿記者的采訪方式和態度,產生對立情緒,從而違心地提供虛假信息。

2、情緒

情緒是人對事物和他人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各種心理狀態,如喜與悲、愛與恨等。采訪對象的情緒對其被采訪行為的影響是直接的,是可以被觀察到的,比如采訪對象情緒不好時,他會心灰意冷,冷漠無趣,對記者要了解的情況漠然視之,此時接受采訪,往往會表現出冷冰冰的態度,不能提供豐富的信息。另外,當采訪對象心情舒暢時,又會言歡語快,情緒積極,不停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宣傳心理學有一種觀點,在“情”與“行”和“理”與“行”兩對關係中,對人類行為影響最大的是情感而不是理性。

3、主觀意識

人不可避免地受主觀意識的影響,人生經曆、日常接觸到的信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判斷。采訪對象提供的信息也同樣是經過主觀加工的,提供的信息是不客觀的、不經意的。很可能是由於自己的生活常識或者是慣性思維產生的。新聞信息應該是客觀的。但會有記者在提問後,采訪對象除了表達一些個人觀點外,對待客觀事物也會提出“我覺得……”“我認為……”等,這是明顯能判斷出來的信息,另外還有一些並無明確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