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心理學在 “以學生為本”的多媒體課件設計中的應用
教育聚焦
作者:劉巍
摘要:本文從設計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在“以學生為本”的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設計與製作中應該遵循的規律,為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和製作提供了心理學依據。
關鍵詞:設計心理學 ;多媒體課件;學生為本;注意;記憶
《孫子兵法》有雲:“兩國交兵,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運用到多媒體課件教學之中,亦是同樣的道理。多媒體課件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從學習者的心理出發,遵循他們的心理活動規律,使其樂於傾聽,樂於接受,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個成功的課件,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達到教學目的 ,甚至能在一段時間內通過多感官的刺激,讓學生對所學內容記憶猶新。任何優秀的課件設計作品都是建立在成功把握學生心理的基礎之上的。那麼,如何正確有效地把握學生的心理,並設計製作出效果理想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呢?下麵將從設計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課件設計的規律。
一、設計心理學
設計心理學作為工業設計與消費心理學交叉的邊緣學科,是應用心理學的分支。Donald Arthur Norman在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一書中說:“設計心理學是研究人和物相互作用方式的心理學。”中國最早出版設計心理學教材的教師李彬彬對設計心理學作如下定義:“研究在設計活動中,如何把握消費者心理,遵循消費行為規律,設計適銷對路的產品,最終提升消費者滿意度的一門學科。” 由此可見,設計心理學研究環境、人、物之間的關係,研究設計者及受眾的心理現象和情感因素的聯係。
二、設計心理學在 “以學生為本”的多媒體課件設計中應用的作用與意義
“以學生為本”是指滿足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雙重需求,強調設計以學生為出發點,最終達到為學生所使用的目的。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既是自然人,也是社會人。因此,在這兩方麵要充分考慮課件的人性化設計。比如要考慮到學生的感知特性、反應特性,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學生的社會行為、價值觀念、人文環境等,目的是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果。另外,“以學生為本”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包括特定學生群體,或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層、不同生理特征等等,這就要求教師以恰當的設計手法滿足他們的要求。
設計心理學正是致力於解決設計過程中一係列“人”的問題。“以學生為本”的多媒體課件設計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這就決定了研究學生心理活動是設計之初必做的課題。
設計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諸多因素要求設計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進行,“以學生為本”的課件設計亦是如此。設計心理學在很大程度上對“以學生為本”的課件設計具有指導和約束的意義。設計心理學作為人性化設計的理論依據,很好地解決了設計過程中一係列關鍵問題,比如“以學生為本”的目的、如何進行“以學生為本”的設計、怎樣的設計才稱得上是“以學生為本”的設計等。可以說,離開設計心理學的支撐,所謂的“以學生為本”就會成為一紙空談。隨著信息技術教育的廣泛普及,人們不僅要求從信息技術中獲得知識,還需要滿足個人的心理需求,這就需要設計心理學的支持。
三、設計心理學在 “以學生為本”的多媒體課件設計中的應用
1.多媒體課件設計要符合學習者的注意心理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有兩個基本特征,一個是指向性,表現為對出現在同一時間的許多刺激的選擇。二是集中性,表現為對幹擾刺激的抑製。注意的產生、作用範圍和持續時間取決於外部刺激的特點和人的主觀因素。因此,要取得好的多媒體教學效果,首先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