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理學:人力資源工作中的那一雙“溫柔手”(2 / 3)

麵試官:這次活動你收獲最大的是什麼呢?(關注總結反思)

求職者:我認為工作中,做一個活動或一個項目,實施方案要細化,要對可預測的狀況提前做好解決方案;第二,衝突出現時,首先是穩定秩序和情緒,決策要迅速;第三,事後多總結,這樣有利於下次類似工作的順利進行。

麵試官:那麼你對這次活動總結了嗎?活動有哪些成功和不足的地方呢?

求職者:好的地方就是能夠隨機應變,對現場的控製力還不錯,組織過程中比較有條理;不足的地方應該是在活動前期宣傳上,對比賽規則、流程和意義方麵,還有欠缺,導致現場有學生臨時要參賽,而且她事先沒有對比賽了解清楚,這應該是最大的不足。

麵試官:好的,我大概了解了。謝謝你!

從案例中我們能看到,使用STAR法則的優勢如下。

1.關注具體事件,擅用追問。這能有效避免求職者為應聘成功編造簡曆,因為事件的具體經過和細節是較難現場編造的。

2.通過求職者對問題的回答,除了考察特定的能力(例如上述的組織能力)之外,還能看出求職者的問題理解能力和回答問題的邏輯思維是否清晰,語言表述是否流暢通順,是否會出現言不達意、重複囉嗦的現象,求職者是否善於總結反思等,能夠比較全麵地考察求職者各項能力,提升麵試效率和準確性。

有人認為,這樣的方法對人力資源工作者是很有用的,但會淘汰很多有能力但不善表達的人。其實不然,每個崗位都有其核心的工作能力,對於強調表達能力的崗位,自然會淘汰這樣的求職者;若崗位對表達能力要求不高,那麼是否留用就看求職者其他核心能力的表現了。

作為應聘者,也應以更客觀的態度看待麵試中的淘汰,在能力要求、性格、風格等方麵不適合的職位,即便強求得來也不是長久之計,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反而不利,還不如找到一個真正適合自己的崗位,才能突出自身的價值。

二、員工管理——巧妙的心理戰術

招聘之後,員工正式上崗,新的問題也接踵而至:如何管理員工?

(一)把握員工心理,事半功倍

每一位管理者都應該是心理學的使用者。員工管理何嚐不是分析員工心理?權衡公司利益與員工需求、員工激勵和懲處、團隊配置都離不開心理學。好比一國之君,治理文武百官,何時安撫,何時激勵,如何放權,如何考核,是一樣的道理。

很多管理者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如何管理技術比你牛的下屬?對工資無欲無求,得過且過的不缺錢的下屬,該如何激勵?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挖掘員工的工作需求,這裏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有人最看重薪資,有人更在乎工作環境。員工差異性導致管理中不能一刀切,九型人格測驗、DISC性格測試、大五人格量表等,開始為人力資源工作者所用。但這不是生搬硬套的工具,不是對號入座,給員工貼上“助人型”“完美型”等標簽而已,而是在貼標簽後“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