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市外事的曆史、發展及其展望
中外名城比較
作者:祝鳴
摘 要:地方外事在服務於中央總體外交大局的同時,兼顧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需要,積累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地方外事經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地方外事更加活躍,形式更為多樣,發揮作用更為顯著,已經成為中國總體外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城市外事在地方外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相比之下,外國(尤其歐美)的城市外事發展曆史長、自主權限相對較大,但在服務於中央政府總體外交方麵則無法取得和中國城市所類似的地位。總之,中國的城市外事與國外既存在著共同之處,又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具有中國自身的特色。
關鍵詞:地方外事;次國家外交;城市外交;全球治理
Abstract:The foreign affairs of China’s local government are born with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1949, until now, it has had more than 60 years history. Besides providing service and help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t also begins to fit into the needs of local Government. In some academic literature, it is also labeled as “Sub-national Diplomacy”. China’s Sub-national Diplomacy has developed with its own features, different from its foreign counterparts. Especially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in 1978, with the push from the trends of globalization and Asian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ocal governments are increasing dramatically. All these have made China’s Sub-national Diplomacy more active, more forms and bigger roles than before. China’s city diplomacy enjoys its important role. Comparably speaking, foreign nations’ city diplomacy, especially in Europe and America, has longer history and bigger autonomy power. But they sometimes make trouble to their national governments' foreign diplomacy and could not play absolutely the same role like their Chinese counterparts. In all, there ar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ity diplomac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ities.
Key words:foreign affairs of local government;sub-national diplomacy;city diplomacy;global governance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02-60(7)
“外事(foreign affairs)”在漢語中既可以廣義地表示為外交事務,又可狹義地專指地方外事工作。凡在本文中,對“外事”一詞沒有專門指出的,一律表示的是地方外事工作的含義。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存在著地方外事,但西方政府和學者大都沒有使用“地方外事”一詞,它們更多使用的是次國家外交(subnational diplomacy)一詞。因為近年來西方國際關係學界有一種理論強調團體行為體的巨大作用,所謂的團體行為體就包括了國際的(international)、超國家的(supernational)、跨國家的(transnational)以及次國家(subnational)行為體,還把它們看作國際舞台上的潛在的共同行為體(co-actor)。[1]這些理論都過度抬高了地方外事(次國家外交)的作用。簡單地說,地方外事的行為體包括了各類的地方政府(州、省、市等),筆者在此將僅就中國和國外的城市外事(城市外交)進行分析和闡述。
1 新中國城市外事的曆史與現狀
中外學者經過研究後普遍認為目前國際上地方政府的主要對外交往途徑有以下6種:構築姐妹城市網絡;進行官式訪問;訂立國際協定;參加國際組織;加強多邊跨國聯合和設立海外代表處。不過,訂立國際協定是個比較罕見的、容易引起地方和中央政府衝突的領域,所以這並不是地方政府的主要對外交往途徑,筆者在此不予專門的介紹。“參加國際組織”和“加強多邊跨國聯合”有著一些重合之處,因為許多的國際組織本身就具有協調和推動多邊跨國聯合的功能,故筆者將這兩點合並。此外,比起“走出去”的進行官式訪問,中國地方政府“引進來”的接待工作目前數量更多,作用更為重要。筆者在此將對這方麵的情況進行取舍,僅介紹四大類目前中國城市政府的主要對外交往途徑的情況。
1.1 構築姐妹城市網絡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城市發展到前所未有的規模。世界上出現了全球性城市、巨型城市、城市連綿帶。城市在國際關係中開始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以友好城市交往為主要內容的城市外交是國家總體外交的組成部分,具備城市地方特色,在性質上屬於半官方外交。城市外交與國家外交形態不同,是一個正在發展、形態逐步完備的國際交往形式。
就締結友好姐妹城市而言,地方政府及其所在國政府的對外開放度是一個起絕對關鍵性作用的因素。所以新中國從1949年建立直到1973年的將近三十年裏竟然沒有同外國締結一對友好(姐妹)城市。
1972年10月11日,日本神戶市市長宮崎辰雄率領一支日本青少年友好訪華團,在北京體育館與中國青少年比賽遊泳。周恩來總理接見了這位來自友好鄰邦的市長。1973年,中國天津與日本神戶締結了第一對中外友好城市關係,開辟了中國地方政府對外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際友好城市活動步入全麵快速發展階段。目前,中國已與120個國家建立了1 497對友好城市關係。國際友好城市活動已成為中國同有關國家雙邊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了中國同各國的交流合作,增進了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2]
1.2 “引進來”的接待工作
城市的對外官方或民間交往既包括了地方首腦“走出去”開展包括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麵的活動,也包括了地方政府通過“引進來”的方式接待國外中央或地方首腦的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