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福州三坊七巷與台海關係研究(1 / 3)

福州三坊七巷與台海關係研究

城市文化資本

作者:王崗峰

摘 要:三坊七巷與台灣的關係至為密切。清代,何勉、甘國寶、張際亮、沈葆楨等為治理與保衛台灣作出過重要貢獻。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國防部中將參謀次長吳石是中共情報部門安排承擔潛伏任務的“密使一號”。嚴複一家與台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嚴複年輕時曾隨沈葆楨赴台抗日,孫女嚴倬雲、女婿辜振甫,為開辟兩岸關係新天地作出了傑出貢獻。

關鍵詞:三坊七巷;台灣;政治活動

Abstract:Three work place seven lanes and Taiwan's relations to for close.The Qing Dynasty, He Mian, the Gansu national treasure, Zhang Jiliang, Shen Baozhen and so on to govern with defend Taiwan to make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The war of liberation time, in the Kuomintang Department of Defense deputy chief of staff Wu Shi will b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telligence service arranges to undertake the ambush duty “secret envoy one”.Yan Fu and Taiwan has the very complicated relations, Yan Fu young when once went to Taiwan along with Shen Baozhen to oppose Japan, granddaughter Yan Zhuoyun, son-in-law Gu Zhenfu, for opened the both banks relations new world to make the brilliant contribution.

Key words:Three work place seven lanes;Taiwan;Political activity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02-56(5)

1 緒論

福州與台灣的聯係,最遠可以追溯到5000年—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台灣新石器時代的鳳鼻頭文化、大坌坑文化中都發現閩江下遊新石器文化因素。尤其到了清代,與台灣的聯係,福州在全國的所有城市中最為密切頻繁。充分挖掘福州與台灣的文化資源,對於把福州打造成“珠三角”和“長三角”之間、台灣和海西經濟區之間的國際化大都市,具有重要意義。三坊七巷文化在清代發展至鼎盛時期,特別對於中國近代社會發展中具有重大影響。努力挖掘三坊七巷與台灣的文化資源,對於福州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2 三坊七巷人與台灣治理

福州曆史上不曾有過大規模移民台灣的浪潮,在今日台灣居民中,祖籍福州的人約60萬,占台灣總人口的比例遠低於祖籍泉、漳一帶。福州作為閩台行政和文化中心長達200多年。1683年,清政府統一台灣後,在台灣本土內正式設立台灣府,下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後改為2府8縣4廳。到1888年正式實現閩台分治,台灣單獨設省,由原來的2府8縣4廳增為3府11縣4廳1直隸州,後又增設南雅廳,首任福建台灣巡撫為劉銘傳。

在清代,負責台灣安全防衛的最高軍事長官中,三坊七巷就有光祿坊的何勉和文儒坊的甘國寶。何勉(1681-1752),字尚敏,號止庵,少時家貧,棄文從軍,驍勇有謀,在軍中不斷升遷。 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灣朱一貴判亂,何勉跟隨提督施世驃出征台灣,何勉攻南路,擒其黨蘇清等。 康熙六十一年升為千總。雍正元年(1723年),何勉複返台,將朱一貴黨羽王忠、劉富生等成功擒獲,因此功升任守備,遷台灣參將。平定台灣諸番社之亂後,升任湖廣洞庭協副將。後平定貴州九部苗人騷亂,擢雲南鶴慶鎮總兵。乾隆四年(1739年),移福建台灣鎮總兵。在台期間,他捐出自己曆年薪金節餘建設總鎮營盤,台灣才有比較正規的軍事指揮部,這就是台灣赫赫有名的總爺街,位於台南市公園路台南公園對麵,因台灣總鎮署而得名。他曾變賣家產,捐穀千石在台灣賑饑,很得台灣百姓愛戴。1743年,何勉移南澳鎮總兵,署福建水師提督,從此離開了台灣。何勉兒子何思和,乾隆37年(1772年)奉旨接任章紳擔任台灣鎮總兵。翌年,卒於任。父子兩代都為保衛台灣建功立業。台灣的《彰化縣誌》曾記下了這一對令台灣百姓永遠懷念的福州父子:“父子兩人皆任台灣鎮總兵,惟此一對”。

甘國寶(1709-1776),字和庵。雍正七年(1729年),20歲中武舉。雍正十一年(1733年),24歲殿試中二甲第八名進士,授禦前侍衛。乾隆三年(1738年),領侍衛內大臣。旋任廣東右翼鎮標中軍遊擊、參將。乾隆十六年(1751年),授湖廣洞庭協副將。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相繼出任貴州威寧、江南蘇鬆、浙江溫州、閩粵南粵等地總兵。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甘國寶首次被調任台灣掛印總兵。那時台灣內部盜匪猖獗,外部倭寇虎視眈眈,甘國寶一到台灣,首先擒獲盜匪頭目。接著,甘國寶重視團結當地少數民族,注意搞好漢族與高山族之間的民族關係。他倡導禮儀,籌辦學堂,教他們學習中華文化,學習織布耕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由於甘國寶因軍功而加級,複調台灣任掛印總兵。甘國寶兩度任台灣總兵,在台灣共住了四年,島內一派祥和。倭寇領教了甘國寶的厲害,終於 “懾其威,服其勇”,不敢再來侵擾。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甘國寶升任廣東提督。台灣百姓送萬民傘、萬民旗,扶老攜幼,登舟送至鹿耳門,不忍分手。在第二次任台灣總兵前,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甘國寶曾擢升為福建水師提督。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任福建陸路提督。甘國寶是一名儒將,他在戎馬倥傯之餘,還雅好文墨,留下不少書法和水墨畫作品。

在治台政策上,三坊七巷的沈葆楨做了最大努力。沈葆楨1867年接替左宗棠任福建船政大臣,主辦福州船政局。1871年12月,琉球貢船兩艘遇風漂至台灣,其中54人被高士佛、牡丹兩社居民殺害,另12人逃脫得救,被中國政府由福州轉送回國。日本政府抓住這一事件作為出兵的借口,於1874年5月10日,日方陸軍中將率3600多人在台灣琅嶠登陸,以龜山為基地建立都督府,準備久據。5月29日,清政府任命沈葆楨為欽差大臣,東渡台灣,辦理日本侵台事件。6月14日,沈葆楨和福建布政使潘蔚、洋將日意格和斯恭塞格、船政學堂學生嚴複等,乘三艘軍艦馳往台灣,士氣民心為之大振。沈葆楨靈活多樣的鬥爭策略,有勇有謀地開展了驅日保台軍事與外交鬥爭。嚴複等人跟著沈葆楨到台灣“測量台東旗米各海口”地形和海麵形勢,為清軍軍事行動提供第一手資料,也為中國台灣省海岸版圖的界定作出了曆史性的貢獻。在軍事鬥爭上,沈葆楨雙管齊下,一方麵整頓台灣防務,一方麵“請兵大陸”。兩批4500名淮勇(武毅軍)馳赴台灣,加上之此前在廣東招募的兵勇9個營和台灣招募的兵勇,共1萬多人,大大超過日軍人數。這時,台南南部惡性瘧疾流行,侵台日軍每日有人死亡,士氣極其低落。在進退維穀、內外交困的形勢下,日本不得不尋求外交解決的途徑,於10月30日簽訂了《中日台灣事件專約》,於12月1日撤出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