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福州三坊七巷與台海關係研究(3 / 3)

嚴僑在台灣一中任數學教師,李敖稱嚴僑是他最難忘的一位老師。1953年因有人檢舉嚴僑曾在大陸參加過讀書會而被捕。時任中華日報社長的葉明勳亦被請進警備總部連夜受審,葉明勳因此辭去了中華日報社長的職位。嚴僑關進“火燒島”,1961年被保釋出來,他因是嚴複之孫,總算判得比別人輕。

嚴僑妹妹嚴倬雲和嚴停雲都是生於郎官巷,小妹嚴停雲(1926-),筆名華嚴,台灣著名女作家,以創作小說為主,從小親近佛理,不僅筆名取自佛學經典《華嚴經》,也將佛家的智慧與悲懷貫注在作品之中。嚴停雲和她丈夫葉明勳都是文化人,葉明勳雖然擔任台灣省政府顧問、總統府資政等職,但精力主要在文教方麵,經營新聞、廣告事業。嚴停雲與政治保持距離,她的《吾祖嚴複一生》一文有意無意中道出她自己的政治觀點,特別是為嚴複參加“籌安會”之辯很有說服力:“民國四年,袁世凱想當皇帝,祖父素稔他不是一個救國救民的人,無意支持他。雖然心裏認為在各方麵條件都未配合的情況下,國家不宜立刻轉向民主。袁氏屢求未得應允,忿然說:就算嚴複是聖人化身,我也不敢再用他了。楊度組織‘籌安會’,強行取巧盜名;又派軍警監視著祖父。老人家身陷機阱,一籌莫展。梁啟超寫了《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袁氏令夏壽田送了四萬元請祖父撰文反駁,也被拒絕了。雖然如此,祖父仍深以當時不曾立時登報聲明自己是被盜名而自責不已。事實上,祖父和袁氏相識近三十年,友情的羈絆,不欲使對方過分難堪的中國人厚道作風,又以老病之軀,不能由他說走就走的乘夜潛逃出京等等,都是使他不能從心的因素。這事到今日早已無議論的價值。就說當日,一些和祖父親近的人,也都十分了解老人家的處境和苦衷。但大部分人不明真相,以為祖父自身求榮,或屈於權勢而推波助瀾。使祖父有生之年,受盡國人的誤會和不諒解。他自歎地說:‘籌安會之起,楊度強邀;其求達之目的,複所私衰反對者也。然而丈夫行事,既不能當機決絕,登報自明;則今日受罰,即亦無以自解。’”。2010年6月,嚴停雲和她女兒葉文心、兒子葉文立一行蒞臨福建師範大學參觀、訪問、講學。福建師範大學敬聘三位人士為該校名譽教授。葉文心現任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世界聞名的華裔曆史學家;葉文立現任安吉斯媒體集團大中華地區董事長,長期從事媒體工作,熱心致力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

大妹嚴倬雲(1925-),嫁給辜振甫。辜振甫(1917-2005),台灣彰化縣人,祖籍福建省惠安縣,曾擔任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那正是中國和平發展的大好時期。辜振甫是島內擁有頭銜最多、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家。1990年美國《福布斯》雜誌將他列入全球一百八十一個資產超過十億美元的富豪之列,1998年列台灣百大富豪第十一位。1988年6月被聘為台“總統府國策顧問”,1990年4月被聘為“國統會”委員及“國是會議”籌備委員。1990年11月,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成立,辜當選海基會董事長,1991年被聘為“總統府資政”。 作為辜振甫的夫人,嚴倬雲亦相當活躍,一直和徐乃錦(蔣孝文妻子,蔣介石長孫媳)輪流擔任台灣基督教女青年會理事長,1992年被任命為台灣“婦聯會”總幹事。台灣海基會與祖國大陸海協會經過多次會談,於1992年12月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1993年4月27日,辜代表台灣海基會與祖國大陸海協會長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汪辜會談”。“汪辜會談”雖然遭到李登輝的“兩國論”、陳水扁上台後搞台獨影響,但還是促進了兩岸經貿、科技、文化交流。1998年,排除種種阻力,第二次“汪辜會談”在北京召開,久違大陸53年的嚴倬雲和辜振甫先生,踏上了祖國大陸的土地,到北京大學瞻仰了在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時(下轉66頁)(上接59頁)豎立的嚴複像。嚴倬雲女士後又多次參訪大陸。2004年2月嚴倬雲回福州參加了“紀念嚴複誕辰150周年大會暨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並前往福州郊區陽岐村及鼓山下,祭拜祖父嚴複的墓和外婆陳芷芳的墓,又先後走訪了福建師大、福州鼓山、嚴複故居、母校進德小學等。2010年嚴倬雲女士抵榕,參加“第四屆海峽論壇福州分論壇”活動。

李敖說,嚴氏一門正是中國現代史上最好的家傳資料,是中國現代史的縮影。從第一代嚴複引進西方現代思潮反封建帝製,到第二代嚴琥新舊交替建設新中國,再到第三代嚴僑身逢國共鬥爭,最後第四代嚴正(嚴僑兒子)埋頭經濟建設。的確,嚴氏一門的家史與中國近代以來國家命運和民族興衰緊密相連,不過李敖認為,嚴氏一門的境遇雖蒙上悲劇性色彩,但嚴倬雲和辜振甫先生為開辟兩岸關係新天地、促進民族和諧與團結,已經作出傑出的貢獻,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1] 黃啟權.三坊七巷誌[M].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9.

[2] 連橫.台灣通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3] 沈葆楨.沈文肅公牘[M].福建師大圖書館藏舊抄本.

[4] 皮後鋒.嚴複大傳[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蔣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