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福州三坊七巷與台海關係研究(2 / 3)

日本侵台事件後,沈葆楨、福建巡撫丁日昌等人,把台灣稱為“七省藩籬”、“南北洋關鍵”、“中國第一門戶”,一再反複強調台灣地位的重要性。沈葆楨相繼提出並實施了一係列治台政策和改革措施。他的第一項改革建議,就是請采用江蘇巡撫分駐蘇州的做法,移福建巡撫駐台。清廷最後隻是采取折衷辦法,於光緒元年十月(1875年11月),依福建巡撫王凱泰所奏,閩撫每年冬春二季駐台,夏秋二季仍駐福州。這一製度的設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有效管理了孤懸海外的台澎地區,鞏固海防。

沈葆楨為總理船政大臣時,請文儒坊梁鳴謙為船政局文書和翻譯。梁鳴謙(1826-1877),字禮堂,清鹹豐九年進士。同治五年(1866年),布政使周開錫代理福建巡撫,沈葆楨曾推薦梁鳴謙為撫署文案。同治十三年(1874年),沈葆楨巡察台灣,又邀梁鳴謙入其幕府同行,其時一切計劃、奏章、文告等皆出其手。梁鳴謙主張改革台灣地方建置,將台灣一府三縣二廳改為二府十縣。福建巡撫移駐台灣,開發基隆煤礦,減輕煤稅,築碉堡,增設炮台。沈葆楨采納了這些建議,加強了台灣的防務。梁鳴謙還倡議為明延平郡王鄭成功建祠,清廷奏準後,於台灣府城建立專祠--忠節祠。祠成,梁鳴謙代沈葆楨為鄭成功祠撰聯:“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此聯,至今還有不少台灣男女老幼能脫口而出,足見影響之大。光緒元年(1875年),沈葆楨為兩江總督,鳴謙仍為督署文案。沈葆楨十分器重梁鳴謙,屢次薦舉,以船政勞晉三品,以巡台功再進二品銜,誥授通奉大夫,以候補道任用。

台灣各級衙門中,擔任教職或幕友者以福州人居多,他們是長官禮聘的“師爺”,分管衙門內的刑名、錢穀、文案一類事務。台灣民間有“無福不成衙”、“無福不開衙”的說法。首任福建台灣巡撫劉銘傳幕府,就有文儒坊陳衍入其“掌記室”,劉氏撫台時諸文件多出自陳衍手筆。陳衍(1856-1937),字叔伊,號石遺。袁世凱策劃稱帝,設立籌安會,他位列“碩學通儒”之首,可見他當時在學界影響巨大。但他斷然拒絕,立馬回到三坊七巷,受福建督軍李厚基之聘,於1916年起編纂《福建通誌》。而他的“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兩句詩,使三坊七巷名揚天下。光祿坊的劉家謀(1813-1853年),字仲為、苞川,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舉,後以大挑任寧德、台灣教諭。在台灣4年中,著《海音》2卷,記台灣歲時人事、飲食服飾、方言俚語、禮儀禮節、風土人情及官吏施政利弊。其中有怒斥鴉片危害的,還對英勇抗夷、保衛台灣領土立有戰功的台灣總兵達洪阿、兵備道姚瑩等將領給予歌頌。光祿坊的周長庚(1835-1893年)字莘仲,同治元年(1862年)舉人。後以大挑任建陽、台灣彰化教諭。他在彰化任期,彰化成為閩台文化交流之所,台灣南北無不知周教諭之名。光緒十四年(1888年),彰化縣發生民變,周長庚為保護城內百姓而冒險參與談判,保住了城池。縣令反而誣他通賊要予以逮捕,他隻好逃離台灣到北京安身。周長庚在台灣被編入《彰化名宦傳》。著有《周莘仲廣文選詩》一卷,由林紓作序,詩集多為在台紀行覽勝之作。還有《謁延平王祠》及《台灣風土詩》20首流傳台灣。

三坊七巷人一直關注台灣的局勢。1895年3、4月間,陳衍到京會試,正逢清政府派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赴日簽訂《馬關條約》,舉國嘩然。陳衍起草、並與林紓等人聯名上書都察院,反對割讓遼東半島、台灣等領土。郎官巷的林旭結識了康有為、梁啟超,參預康有為發起的“公車上書”。

3 三坊七巷人與兩岸關係

長期以來,三坊七巷人與兩岸關係十分密切。戰爭年代,台灣局勢震蕩。宮巷的吳石是中共情報部門安排承擔潛伏任務的“密使一號”,他當時是國民黨國防部中將參謀次長。吳石(1894-1950年),原名萃文,字虞薰,號湛然,1911年參加福建北伐學生軍。曾在武昌預備軍官學校和保定軍官學校先後受業4年,為白崇禧同學。無論年終考試或畢業考試總是全校第一,被稱為“保定軍校狀元”,後來他留學日本炮兵學校、日本陸軍大學,畢業成績也都名列兩校第一。1947年4月,經時任國民政府立法院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何遂介紹,與中共華東局書記劉曉等人見麵,與共產黨正式建立聯係。1949年11月27日,長期在上海、香港從事情報工作的女黨員朱諶之赴台與吳石聯係。吳石在寓所秘密接見朱諶之,向她提供了一批絕密軍事情報的微縮膠卷,內有台灣、舟山群島和大、小金門的陸、海、空等各類情報。這批情報迅速通過香港傳遞到華東局情報局。華東局上報後,毛澤東親自閱覽,觀後毛澤東賦詩一首,並囑咐一定要傳到那邊(指台灣):“驚濤拍孤島,碧波映天曉;虎穴藏忠魂,曙光迎來早。”1950年1月29日,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書記蔡孝乾被捕叛變,供出了所有名單資料,造成包括400多名地下共產黨人被捕,吳石等6人,一起被槍決。1975年12月20日,周恩來總理在病危之際曾說,我黨不會忘記在台灣的老朋友。其中提到兩位,一位是當時還健在的張學良將軍,另一位就是已經犧牲了的吳石將軍。

三坊七巷人中,嚴複一家是涉台政治活動人物中的典型。嚴複年輕時曾隨沈葆楨赴台抗日,而他子女多人涉及台灣與大陸的政治活動。嚴複晚年得孫,那是三兒子嚴琥所生,取名嚴僑。嚴複非常高興,作《元旦覲祖生》詩四首,其四仿陸遊《示兒詩》:“名爾為僑肸,心儀到古賢。艱難支耎國,詞命卻強權。震旦方沉陸,何年得解懸。太平如有象,莫忘告重泉。”嚴僑名覲祖,譜名以僑。“僑肸”指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公孫僑和羊舌肸,嚴複希望孫子像古賢僑、肸一樣,為苦難的國家效力。嚴琥曾任福建協和學院中文係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嚴僑在福建協和學院生物係讀書,有大誌向。抗日戰爭勝利後,母親林慕蘭帶他及妹妹嚴倬雲、嚴停雲到台灣。嚴僑是台灣名人李敖的老師,李敖對他極為尊敬和推崇。但據李敖說,嚴僑來台灣比較晚,並且是從福建偷渡上岸的,坐的船是最小的木船,船上隻有一個羅盤,揚帆過海,還帶著嚴師母林倩。到台灣後,嚴僑被發現,“國特”把他請去,問他來台灣幹什麼?嚴僑說是投奔自由,何況我有老母在台,我要來照顧她。“國特”查出嚴僑果然有老母在台,後由中央社台北分社主任葉明勳出麵,保了嚴僑。坐小木船揚帆過海,似不可信,接受共產黨組織派遣應為真實,因為2003年國家民政部追認嚴僑為烈士。而葉明勳出麵擔保應合情合理,葉明勳是嚴叔夏的學生、福建協和學院外文係的畢業生,是嚴僑的同學和妹夫,有三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