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群範疇下高層居住建築空間形態的變遷(3 / 3)

其實,呼包鄂城市群居民對三居室套型認可程度的提高,經濟條件得以改善是其中的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消費群體的社會屬性發生著改變,家庭結構、職業特征等均是對居住環境品質提出改善要求不可或缺的因素,從權衡經濟承受力等多方麵考慮,反映在居住建築套型方麵,“熱捧”三居室套型的主要集中在與老人同住的中年夫婦以及文化程度較高的職業白領兩類消費群體。前者,生活主體自身因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隔代撫養型、贍養型家庭逐年遞增,使得三代同堂的現象變得較為普遍,麵臨兩代夫妻以及子女分室居住,需考慮將套型空間按照“生理分居”、“動靜分開”兩個層麵進行有效劃分,從而提出增加居室的客觀要求;後者,生活主體自身文化程度較高,麵臨工作行為增加,以及對子女起居生活、學習教育、興趣培養等均有一定程度的要求,需考慮將套型空間按照“功能分區”、“公私分開”兩個層麵進行有效劃分,從居住環境質量上提出增加居室的主觀要求,兩者對居室數量要求的實質均是應該有各自相對獨立的空間環境。三居室套型中各功能空間的設計,首先以滿足居室使用麵積為基礎,其次對空間環境等方麵加以權衡,並且,應斟酌使用頻率對居室綜合設計的影響因素。就當地情況而言,套型總麵積控製在120平方米左右較為適宜,並且至少應有一間南向臥室;考慮生活習慣的差異,兩個衛生間及陽台也均是三居室套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3.2.2 居室空間尺度理性回歸

起居室和主臥室作為居住建築套型空間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套型空間組合趨於理性化的同時,隨著當地居住群體的生活及工作習慣的改變,空間尺度也引發了相應的變遷。“小廳大臥”的設計理念在呼包鄂城市群消費群體中認可度逐年增高,近幾年在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樓盤中運用較為廣泛,起居室麵寬多集中在3.9~4.2米,進深與之相應多在3.9~4.5米之間,空間形態大致呈方廳狀;南向主要臥室麵寬與進深之間的尺度關係則分別集中在3.6~ 3.9米和3.9~4.5米,其中進深尺寸不含主臥衛生間以及陽台尺寸。起居室麵積呈下降趨勢,使得起居室空間家具布置較為緊湊,建築尺度相對更為宜人,套型空間環境得以優化,人居品質逐步提升;而臥室空間的擴大,則利於空氣汙濁物的散發,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臥室空氣質量,與此同時,較大空間的臥室增添了存儲和休閑空間擴展的可能性,臥室的空間環境得以改善。“大廳小臥”的設計理念正在逐步消亡,套型空間尺度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之下回歸理性。

套型空間理性化變遷,不僅體現在套型組成和主要空間尺度的改變,套型組成中輔助空間形態也不斷趨於完善,較為明顯的變遷是衛生間的布局方式逐步走向便捷化。衛生間是居住建築套型中麵積緊湊、空間狹隘的一個特殊的功能空間,衛生間的設計是綜合建築空間、起居行為、潔具設備使用等多方麵因素的合理組織而最終確定的,就呼包鄂城市群受關注度較高的樓盤而言,根據上述影響因素不同,衛生間布局方式也各有不同,總體來看,初期建成的高層居住建築多以集中式存在於套型空間。然而,令人可喜的變化是,伴隨居住空間的不斷優化,折中式布局逐步出現在新建樓盤中,將其中部分潔具設備根據需要從原有空間中獨立出來,單獨布置,使各個行為空間形成穿套式布局,較好地通過細微的空間變化體現人文關懷。相對集中式而言,折中式衛生間布局的優勢較為明顯,有效地對不同功能空間的使用進行了合理的劃分,提高空間利用率;潔具設備組合變得更為自由多樣;單獨布置的空間構成前室,有效地避免衛生間門直對其他居室的現象。在項目實踐設計中,通常將麵盆獨立設置,加長操作台麵,使洗衣機和一定的家務儲藏空間也歸入其內,共同作為衛生間的前室部分,提高衛生間的使用效率。

4 結語

內蒙古呼包鄂城市群以寬容的態度,積極主動地吸納了人們對居住環境新的需求,有力地促進內蒙古居住建築的健康發展。從廣義的社會學角度理解,是不同的社會階層由於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差異以及家庭結構、擇居觀念不同而產生的居住環境差異性選擇。反映在狹義的居住建築空間形態上,則體現為建築高度、套型組成、居室尺度和數量差異的非同質化居住空間,三者相互作用,共同促進了該區域居住建築形態的多元化發展,以及套型空間理性化變遷,在城市群的範疇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市群整體健康、高速的發展。完善我國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居住建築設計的理論研究,為我國中西部特別是北方同緯度地區城市群高層居住建築的發展提供較為有效的建設思路。

參考文獻:

[1] 朱昌廉.住宅建築設計原理 [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

[2] 朱家瑾.居住區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

[3] 周燕瑉.住宅精細化[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8.

[4] 方創琳,姚士謀,劉盛和.2010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4] 於震陽,王先.商品住宅的進深、開間、麵寬與容積率[J].建築創作,2003,(8):115-116.

[5] 宋小冬,田峰.現行日照標準下高層建築寬度和側向間距的控製與協調[J].城市規劃學刊,2009,(4):82-84.

[6] 姚士謀,朱英明,陳振光.中國城市群[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於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