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的工業和城市麵貌自上世紀20年代起逐漸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城市格局以渾河為軸線逐漸發展為帶狀分布,市區渾河以南各礦井、工廠根據采煤點就近布置,礦區開始產生接連成片的趨勢。1920年,日本推行“大露天礦崛開采計劃”,到了上世紀30年代,露天礦開采規模逐漸擴大,1931年已建成東西長6.2km,南北寬1km的大露天煤礦,千金寨地區逐漸被露天大坑所吞沒,上世紀40年代,撫順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4.2 保留完整的城市中心區
因煤礦工業而產生和改變的城市格局對今日撫順市中心的影響最為直接。上世紀20年代,由於日本推行“大露天礦掘開采計劃”,“日人街”建設開始進行,主要分為社宅區與商業區兩大部分。日本人於1919年將突出於永安橋與東鄉坑之間的高地作為“社宅予定地”,稱為永安台,在這裏修建了道路、上下水工程以及大量高檔日式住宅。其道路網是從中央圓形廣場向周圍傾斜的略呈圓形放射線形街路,構成了南北兩個街廓,該方案奠定了今日撫順市委所在的永安台地區的道路結構和基本空間格局。
1923年開始修建商業區。商業區路網以火車站(今撫順站亦即南站)為中心,以3條放射形大街(中央、永安、千金)為主要軸線,與這3條主街相交的東西向道路分10條,以中央大街為中軸,火車站以南第一條街,中央大街以東稱“東一條通”,以西稱“西一條通”,以此類推;南北向道路為6條。火車站以東為東一番町,火車站以西為西一番町,以此類推。道路寬度分別為27m、22m、18m、11m等。在商業區的西端,設置遊樂區稱為歡樂園。這個規劃方案奠定了今日撫順商業中心——站前地區的空間結構。
圍繞煤礦生產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具有日本在滿洲各重要城市所做規劃的共性,並且體現出超越其本國國內城市規劃的高水平。強調城市結構的圖案效果和形式美,同時也注重功能的合理分配,表現出歐洲古典主義和近代功能主義的雙重影響。在規劃選址、建設方式與時序、土地利用等方麵,對於今日如火如荼的新城建設仍具有參考價值。如目前撫順製定的新站前規劃方案設計,利用原火車站並不位於放射道路幾何焦點上的特點,保留了建於1934年的撫順南站,並能順利將中央大街延伸至站北地區,直達渾河對岸,正說明日據時期的城市規劃巧妙地考慮了未來城市軸線拓展的需求。
4.3 區位優越及持續使用的煤礦遺產
新中國成立後,撫順為國家生產出了第一噸特鋼、第一噸鋁和第一桶原油,並由此成為共和國的“工業長子”和“煤都”,具有典型的工業城市氣質。煤礦文化是撫順工業城市精神的核心,煤礦工業遺產則反映了撫順的這種精神特質,也是集體記憶的印證。撫順煤礦的遺產空間集中於今日的城市中心附近,尤其密集分布於永安台和站前這一最為繁華的城市區域,具有極其良好的區位條件,基礎設施齊全,交通便捷。長期以來由電鐵和其他公共交通共同組織起市內聯係,2009年電鐵客運停止,但其他更為便捷交通方式迅速發展,使遺產的可達性大為增強。
撫順煤礦的直接組成可概括為“五礦一坑”,即西露天礦、老虎台礦、龍鳳礦、勝利礦、東露天礦和深部坑,其中“五礦”構成了撫順煤礦工業遺存的主體,並深刻影響了撫順城市空間的發展和城市中心區的肌理。撫順煤礦的五個主體礦井(坑),除龍鳳礦目前廢棄外,其餘仍處於正常生產進程中,西露天礦、老虎台礦主要進行煤炭采掘;東露天礦進行油母頁岩的開采和利用;勝利礦作為試驗井田,進行特厚煤層城下開采,瓦斯開發利用,及新設備、新技術、新材料等的實驗。這些礦井的生產仍是當地經濟和國家資源的重要一環,在今後較長時期內不會停止。撫順煤礦遺產中與生產相關的部分始終處於持續的社會使用過程中,極少中斷,並且功能的變更不大,涉及城市功能的各個方麵。新中國成立後,很多黨政機關和公共服務等部門選擇在滿鐵時期遺留的礦區內工作,這種情況大多延續至今。煤礦遺產中的管理、居住、醫療、教育、交通、園林、水源等功能也能長期提供原有或相近的服務,目前數量已經不多,但類型依然存在。
5 結語
煤炭曾是各類新式工廠、軍事、交通運輸的動力之源,對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影響非常深遠。有鑒於此,1999~2002年,英國考古學家斯蒂夫·休斯(Stephen Hughes)領銜完成了《國際礦業遺產研究》,它對煤礦工業遺產的概念、價值屬性等基本問題進行了梳理。滿鐵時期撫順所留下的工業遺產值得學界關注,它不僅為中國煤炭工業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考察和研究對象,而且也堪稱世界工業建築曆史的一部分,具有科技史、建築史、環境史、生活史、革命史等方麵的研究意義及學術價值。
撫順工業遺產,特別是礦區建築與規劃遺產具有獨特性,它充分顯示出日本將西方的規劃理念與日本近現代建築經驗引入我國東北地區,摸索一條煤礦開采與城市發展協同的近現代道路之曆程。佐野利器等日本第二代核心建築師為領軍人物的直接參與,有助於將撫順在滿鐵時期的規劃成果體係化,規劃至今成為城市可識別性的標誌。與此同時,撫順城下壓煤是滿鐵時期遺留下的嚴重後果,當時將石油、發電、機械等主要工業及城市中心區建築於煤層之上,這是昔日殖民統治為當前城市發展空間埋下的隱患。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煤炭開采規模的急速膨脹,勝利、老虎台、龍鳳3個礦井開采逐漸進入市區,其開采影響甚至進入了城市中心密集的住宅區和重要工廠之下。因此,繼續采煤,城市建築和設施就要麵臨威脅,不得不搬遷,城市空間格局也會遭到破壞;保護城市,礦井開采年限就要縮短,煤炭產量必然大幅下降,這兩者的矛盾是撫順煤礦生產與城市發展之間的死結。除了我國各地普遍存在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大規模的拆舊建新之間的尖銳矛盾外,撫順露天礦坑具有遺產空間和廢棄地的複合特征,如何妥善保護與利用,目前的研究方法還存在很大的盲點。本研究是詳細梳理遺產本體價值的基礎性探討,對未來有重點地加以煤礦遺產展示利用具有客觀評判性。
參考文獻:
[1] 孫毓棠,汪敬虞. 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44-56.
[2] 煤都撫順編寫小組.煤都撫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59:1-101.
[3] 李寶順.撫順建築誌[M].沈陽:沈陽建築出版社,1996:1-580.
[4] 湯士安:東北城市規劃史[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5:1-700.
[5] 越澤明.偽滿州國都計劃[M].歐碩,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228.
[6] 龔麗媛,邢銘.撫順市城市空間演化及其動力機製研究[D].沈陽建築大學,2011:1-87.
[7] 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總裁室地方部整理委員會.滿洲附屬地經營沿革全史(上卷)[M].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1939:193.
[8] 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撫順礦碳概要(日文地圖與說明冊)[M].出版者不詳.1935.
[9] 越沢.中國東北都市計畫史[M].黃世孟,譯.台灣:大佳出版社,1986:109.
[10] 滿州建築協會.新撫順の市街計畫と其の建築[J].滿洲建築協會雜誌,1933,13,(4):22.
[11] 李百浩.滿鐵附屬地的城市規劃曆程及其特征分析[J]. 同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1):30-34.
[12] 薛誌剛.滿鐵經營下的撫順煤礦[J].大連近代史研究,2010,339.
責任編輯:張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