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滿鐵時期撫順煤礦發展與城市空間演變(2 / 3)

(5)糧棧區和特別區。糧棧區為在鐵道車站附近貯藏農產品並轉運交易的中心;特別區位於市區南部,為墓地、火葬場和日本守備隊駐地。

(6)“滿人街預留地”。1931年,在千金寨北側的渾河河床上,用露天崛的層土和頁岩填墊出一塊土地,作為千金寨中國人轉遷用地,稱為“滿人預留地”,即“新撫順”,它籠罩在工廠區排出的廢氣和煙塵之下。

2.3 新市街與千金寨市街的對比

1935年千金寨陸續遷完,因此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千金寨市街和新市街在城市中並存,從曆史圖紙可以清晰的看出,新市街的規劃體現出更為強烈的滿鐵附屬地規劃特征,如在城市形態上以車站為中心,鐵路兩側土地性質極不相同,站前為城市商業中心,站後為工業用地。它套用了台灣殖民地的規劃模式,滿鐵首任總裁後藤新平(Gotō Shinpei)對此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市街明顯的城市中心和放射形道路也體現了歐洲古典主義的影響:強調城市構圖、軸線和視覺對景;主次幹道整齊分明,建築安排服從於形式的秩序感。同時,注意功能合理分區,重視道路、市政、綠地等公共設施建設,又帶有早期近代功能主義規劃的特征。它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佐野利器(Sano Weapon)是東京大學的教授,日本第二代現代建築師中的領軍人物,撫順的新市街規劃也被認為是“滿鐵都市計劃的總決算”。

就千金寨市街和新市街內部區域對比來看,華人聚居區與日本為本國移民興建的“日人街”同樣涇渭分明,兩者在空間尺度、公共設施、規劃的完善性等方麵有天壤之別。

2.4 撫順第一部城市規劃——都邑計劃

為進一步擴大煤礦開采規模,隨著滿鐵附屬地的行政權1937年移交到了滿洲國手上,1939年4月,日本製定了撫順曆史上的第一部城市規劃“都邑計劃”(Metropolitan Plan of Fushun)。確定以撫順火車站為中心,東約13km,西約15.5km,南北各4km,總計約187km2的控製範圍為撫順“都邑計劃控製區域”,規劃30年後發展人口為64萬。“都邑計劃”確定市街麵積為133.69km2,其中未來市街用地為63km2,計劃分3期實施:由於日本後來戰敗,“都邑計劃”沒有完成,基本上隻完成了第一期的規劃,即大瓢屯地區(Ta-Piao-Tun)居住和工業區的規劃。

“都邑計劃”采用了當時歐洲最流行的手法和開發模式,重點考慮工業的開發與建設,技術比較先進,為日本的戰爭經濟帶來巨大的掠奪性效益,但也為日後撫順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埋下了諸多隱患。20世紀40年代,撫順的城市布局基本形成,逐步發展為分散的帶狀城市。市區渾河以南的東部、中部和西部四大煤礦連接成片,工業就近布置,造成工廠、礦山、商業街和住宅交錯布局,缺少功能分區,生產空間與城市空間基本處於無政府狀態,致使其相互製約,同時城區建設在煤層之上給以後的城市和工業發展帶來限製和後患。

3 以滿鐵為中心的撫順煤礦經營

3.1 滿鐵與撫順碳礦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曆時一年的日俄戰爭以沙俄完敗告終,日本取代俄國在東北的利益,並逐漸占據撫順的全部煤礦,至1937年撫順進入了漫長的“滿鐵”時期。滿鐵全稱為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South Manchuria Railway Company),1905年日俄《樸茨茅斯和約》(Treaty of Portsmouth)使日本獲得了關東租借權與南滿鐵路,滿鐵於次年創立,1907年正式開業,總資本2億日元,一半來自日本政府,另一半主要來自日本皇室、貴族、官僚。就其性質而言學術界見解較為一致,李百浩先生稱其為“代表國家政策的特殊公司”。滿鐵的四大支柱為鐵路、煤礦、地方經營和地方調查。

撫順煤礦和鞍山製鐵所、阜新煤礦並稱為滿鐵的3大企業。撫順煤礦和煤礦附屬企業是當時滿鐵的重要財源,其收入僅次於鐵道運輸的利潤,占滿鐵總盈利的25%。撫順煤炭大量運往日本,對日本大型企業的生產至關重要,如日本製造軍艦的鋼材必須用撫順煤煉製,否則鋼號達不到標準。日本對撫順煤礦的占據不僅解決了其本國煤炭不足的問題,還源源不斷地運往東南亞,發展這些地區的殖民經濟。從滿鐵線路圖可以清楚看出,撫順煤礦位於南滿鐵路中部,且毗鄰南滿鐵路和滿洲國國鐵線路的交彙地奉天,滿鐵在此處特別引出撫順支線用以運輸撫順煤炭。滿鐵經營撫順煤礦的近40年中,兩億多噸煤炭被掠奪,撫順煤礦可謂“滿鐵的心髒”。

在日本占據撫順煤礦期間,先後成立了一係列重要機構以加強對礦區的控製。1905年5月1日,日軍成立隸屬其大本營的“撫順采炭所”,利用舊坑開采,專供軍用,9月該所被劃歸日軍“野戰鐵道提理部”,將華興利公司的千金寨坑、撫順煤礦公司的楊柏堡坑以及老虎台坑組成了“采煤第一班”。1907年4月,滿鐵在撫順成立其直屬機構“撫順炭礦”,1911年前稱為“撫順炭坑”,不僅壟斷了撫順地區的全部煤炭資源和油母頁岩儲量,而且經營著一大批類型多樣的附屬事業。由於此時的撫順煤礦設施簡陋,“撫順炭礦”在對撫順煤田進行勘測的基礎上,於1907-1928年製定並實施了三期煤炭開發計劃。這三個計劃的實施,使撫順煤礦工業真正走向了近代化的道路。

3.2 若幹重要煤礦的建設

“撫順炭礦”對煤礦工業進行了大規模煤擴建、新建和技術革新,為日後撫順5大煤礦基本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為長遠的發展鋪設了道路。其具體情況為:

(1)在撫順炭礦的第一期(1907~1911)的開發計劃期間,在千金寨村附近和楊柏河東相繼開鑿兩新豎井投入生產,並以著名日軍將領姓氏命名,即著名的“大山坑(Oyama)”和“東鄉坑(Togo)”,經過漫長的演變,為現撫順勝利礦的前身。

(2)原撫順煤礦公司的老虎台坑在1907年改編為“老虎台采炭所”,並於1920年合並了1915年新開的“萬達屋采炭所”,此為現老虎台礦(Lao-Hu-Tai)之前身。

(3)撫順炭礦第二期(1912~1918)開發計劃期間在撫順煤田西部開始開挖小型露天煤礦,第一露天崛和第二露天崛,後先後廢棄;1927年,開始建設第三露天崛。1938年,三坑合並,成為東亞地區最大的露天礦場(Ku-chengtzu open cut),西露天礦現存並改建為礦業博物館。

(4)一批由中國商人經營之的煤礦,均陸續為“滿鐵”所吞並。如1917年華商張慎修開鑿的龍鳳斜井,次年便為“撫順炭礦”吞並,改稱“龍鳳采炭所”。礦區內標誌性的“龍鳳豎井”於1934年始建,1936年12月投入使用,其質量和技術指標在當時均堪稱世界一流,現存較完整的構築物及相關曆史街區。

(5)除煤礦資源外,1939年,“滿鐵”開始建設以專采油母頁岩為主的“東露天礦”,以滿足煉製石油的需要,為新中國成立後東露天礦的前身。

滿鐵的建設使煤礦生產能力大增,從趨勢可以看出,除日本統治末期因戰爭原因造成的煤炭產量銳減外,撫順煤礦的年生產能力始終保持較為平穩快速的增長,煤礦工業在殖民經濟中處於核心地位。據統計,日本占領時期內總計掠奪撫順煤炭資源2.02億噸,平均年產518.8萬噸,最高曾達近千萬噸。在此期間,撫順煤礦迅速發展成與山東棗莊中興煤礦、河北開灤煤礦並列的中國三大煤礦之一。

4 滿鐵對撫順城市空間與建築遺產的影響 ,

4.1 “滿鐵”時期形成了今日撫順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