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滿鐵時期撫順煤礦發展與城市空間演變(1 / 3)

滿鐵時期撫順煤礦發展與城市空間演變

城市經濟與社會

作者:朱曉明 任真

摘 要:煤炭曾是各類新式工廠、軍事、交通運輸的動力之源,對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影響非常深遠。撫順被譽為中國的“煤都”,煤礦發展的時間跨度大、類型複雜,滿鐵時期是撫順煤礦發展曆程上的關鍵時間節點。對滿鐵時期撫順城市的曆史沿革進行了梳理和歸納,分析了每一個階段煤礦生產的特點和與之相伴的城市空間演變,以期提供史實性、客觀性的基礎研究成果。

關鍵詞:撫順煤礦;西露天礦;新市街;南滿鐵路

Abstract:Fushun is regarded as China’s Coal capital with long time span and complicated types. The paper inducts Fushun city’s development history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alysis coal production’s characters at every stage along with urban space evolution. It belongs to a basic research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Fushun.

Key words:Fushun Colliery;west open pit;new town;South Manchuria Railway Co.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02-44(7)

新中國成立後,撫順在中學教科書上即被譽為中國的“煤都”。她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東南部,三麵環山,渾河由東向西穿過市區,將城市自然分割成南北兩部分。渾河及各支流下遊有較開闊的平原,是煤田所在地。撫順煤田形狀狹長:南鄰山脈,北至渾河,東起東洲河,西至李石寨,東西全長20km,南北傾斜4km,其中西露天西部煤層厚達140m,是世界罕見的特厚煤層。總體而言,撫順煤礦工業經曆了清末民族資本集資開礦、滿鐵時期的長期經營、蘇聯軍管和國民政府的短期延續、計劃經濟時期的大規模建設和市場經濟下艱難的產業轉型等階段,其係統組成和運作方式與曆史大潮緊密相連。

1 相關文獻綜述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撫順煤礦曆史、生產技術、企業文化等方麵湧現出多部文獻,《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從全國範圍綜合研究了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的曆程,其中對中國近代最重要的煤礦中心撫順進行了論述。《煤都撫順》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而出版,勾畫出撫順城市建設的基本輪廓。在城市規劃與建築學界,《撫順建築誌》等專業誌書從建築布局、建築技術等角度出發,提供了某些建築經濟技術指標,部分內容涉及到與煤礦工業遺產相關的建築類型。東北城市規劃曆史是近20年來較為蔚然的話題,日本學者越沢明(Koshizawa Akira)、中國學者李百浩、湯士安是該領域的核心開拓者,他們在滿洲城市發展史或東北城市規劃史方麵做出了填補空白性的貢獻。

應該看到,東北城市規劃與近代工業建築的研究由於原始信息稀缺、資料來源單一,近年來成果比較匱乏。在“麵”的研究已經鋪開的基礎上,“點”的成果多集中在大連、長春等大城市。撫順煤礦在中國近現代重大曆史時期均處於極為重要的資源中心地位,特別是滿鐵時期曾對撫順進行了重點的城市建設,至今影響深遠。撫順城市建設檔案館存有一定數量與煤礦工業和城市建設有關的內部資料,時間跨度大,內容涉及曆史圖紙與圖像、各時期政府法令法規和組織建構等文件,但至今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專業著作和論文雖不同程度地涉及了撫順的煤礦,不過限於篇幅和專業側重點,目標不一致。本研究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試圖對特定曆史階段撫順煤礦的規劃沿革、煤礦遺產的直接組成進行概述。滿鐵時期撫順的規劃思想無疑是撫順城市發展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豐富中國城市規劃曆史的譜係,特別是明晰殖民時期工礦類城市的曆史變遷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經過70年的演變,煤礦發展導致了城市格局的改變,所保留的曆史信息至今究竟如何?對此,中外學者尚未涉及,受到各種條件的製約,這類工作大多比較滯後。亟待梳理1905~1945年日本人在撫順煤礦的重要規劃活動,以期抓住撫順煤礦產生與發展的核心曆史階段,進行曆史與現實的對照研究,從而為保護重要工業遺產提供基礎性依據。

2 撫順煤礦城鎮的發展沿革

2.1 因礦而興——千金寨的興起

近代撫順的城市雛形從千金寨開始。20世紀初期千金寨為撫順市區南部千金山腳下的一處小村落,人口不過千。1905年日本建立撫順采炭所後,開始大興土木。1915年撫順縣治遷至千金寨,並迅速繁榮,20世紀30年代,千金寨是滿洲地區最為繁華的礦業衛星城,成為當時撫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與哈爾濱、長春、大連並稱為東北四大工業都市。

1908年,撫順炭礦強行征購千金寨北側、西側農田1000餘畝(約67km2),用以修建千金寨“日人街”,即撫順炭礦日籍職員生活區。同時,撫順炭礦總務科負責編製了千金寨建設規劃,這是近代撫順第一部城市建設規劃。它以千金寨火車站為中心,東部為炭礦職員住宅,西部為一般居民住房租賃地,市區成矩形。1909年,日人街的暖氣、供水、供電、煤氣等基礎設備便基本齊全,其設施在當時是最現代化的。日人街的建設體現出典型的滿鐵附屬地規劃原則:“縱觀滿洲之未來,應以嶄新的近代產業城市為目標,樹立統合日中兩街之市街建設規則,以奠定附屬地發展之基礎”。

然而,撫順西部煤田煤層厚,距地表近,特別適合露天開采。把投資巨大的市街建立在極易露天開采的特厚煤層之上令日本人懊悔不已,這就促成了千金寨市街的搬遷,它造成了撫順城市中心的轉移,是撫順近代史上極為重要的事件。為謀求新的規劃,1920年出台了《大露天礦崛開采計劃細要》。

2.2 城市中心的遷移——“新市街”規劃

《大露天礦崛開采計劃細要》的核心是新市街的選址問題,“新市街”中心最終確定在今撫順南站一帶,並據此為軸心向外輻射。以火車站為中心又分為兩個地段,鐵道北為糧棧集中地段,南部是由商業區和居民區組成的混合區。火車站東部丘陵為日本人和煤礦職員的聚居區,由於該地處於渾河永安橋旁,所以被命名為永安台,西部平坦地帶為市街建設用地。

(1)居住區。位於永安台丘陵部位,住宅專為日本人設計,分甲、乙、丙、丁、戊、己、庚七個等級。住宅區內配備完整的公共設施,如浴池、俱樂部、幼兒園、商店等。丘陵的頂端(老撫順市委辦公樓一帶)設置直徑200m的圓形廣場,以此為中心布置放射環狀道路。

(2)商業區。新市街的商業集中在中央大街,兩條斜路,永安大街(今民主路)、千金大街(今解放路),以及東四路、東三路和西五路。商業區道路全部為瀝青柏油路麵,糧棧區為經受載重馬車,鋪裝石板路麵。

(3)工業區和鐵道區。鐵道區是以火車站為中心的鐵道用地;工業區位於商業區西部,地處楊柏河對岸一帶。這裏是撫順炭礦經營的重工業(發電所、西製油廠等)所在,一般的輕工業允許在商業區內或混合區內設廠。

(4)公園及風紀區。以永安台丘陵地帶為中心,修建東公園、西公園和南公園。中心廣場的東部建東公園(今勞動公園),中心廣場西部,丘陵下建西公園(今兒童公園)等。“風紀區”為妓院集中地區,撫順炭礦在新市街劃出礦用地11.57km2建“歡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