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承與再生:南通城市形象定位之戰略批判(3 / 3)

形成這樣一種文化,對南通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無可奈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各地經濟交流合作的增加,貿易物流的開展等一係列變遷,經濟市場已逐漸演變成一個開放、交流、融合的市場。然而,此時的南通被長江天塹所阻,逐漸的被封閉在了一個獨立的空間,難以與一江之隔的蘇南和上海地區形成經濟互動。也因交通之故,難以融於國家高等級交通公路和鐵路網,與其他地區的交流耗時耗力,從而使其城市發展逐漸落後。

但是,隨著蘇通長江大橋、崇啟長江大橋的順利通車,以及滬通鐵路大橋、崇海長江大橋的開工建設,以及錫通長江大橋等的過江通道的規劃設計,南通迅速的跨越了長江天塹,快速的融入了“長三角”核心板塊。現在對於南通而言,其城市形態已經“跨域”了長江天塹,已經“融入”了中國經濟的“心髒”,經濟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強,城市發展速度也是日益加快。但需要強調的是,“跨域”與“融合”不僅僅是城市形態上的,南通當前更需要形成一種基於“跨域”與“融合”的新的“長江文化”和“大橋文化”,這一文化的主要內涵是“跨越艱難,跨越局限,跨越恐懼,跨越困境”,“與城市融合、與區域融合、與全球融合、與時代融合”。這一新時代的“長江文化”“大橋文化”不僅是南通新時代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的體現,更能夠鼓勵和帶領南通人民在城市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3.2 新“海洋文化”及“港口文化”:開拓與創新

“開拓”“創新”是南通新“海洋文化”及其所包含的“港口文化”的關鍵詞。南通沿海屬於衝積平原,使得南通既可麵向大海,通過發展近海捕撈以及海鹽生產來發展經濟,也可背靠陸地,利用不斷淤積的衝擊平原發展種植業,因此,南通人地關係比較寬鬆。不像溫州等地區,三麵環山,一麵向水,人地關係緊張。因此,與浙、閩、粵等省份的沿海城市相比,南通沒有形成典型的海洋文化,而是類似於大陸文化的“海鹽文化”和“海鮮文化”,它並不完全具有海洋文化所蘊含的開拓開放、敢於冒險的城市精神,相對而言比較保守封閉。同時,由於淤泥質海岸這一地質條件的限製,南通沿海長期沒有建造海港的條件。“海洋經濟”對於南通而言,在傳統社會是“海鹽經濟”,在近現代社會是“海鮮經濟”,而這兩大經濟形態從屬於第一產業。因此,南通幾乎沒有海洋工業,這對於作為14個國家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南通而言無疑是尷尬的。靠海沿海,而不能因海興城這也無疑是南通急需要突破的城市發展瓶頸。

然而,隨著南通洋口港30萬噸級天然良港深水碼頭的建成通航,南通也迅速結束了有海岸無海港的曆史。 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審時度勢地出台了“江蘇沿海開發戰略”。這些有利條件的到來,要求南通必須重新“麵朝大海”,重新理解海洋、看待海洋,認識大海,積極發展海洋產業、港口產業、臨港產業。現在及未來很長時間,南通應該把握住時代機遇,創造條件發展“海洋經濟”。

“海洋經濟”的產業布局和發展戰略雖然重要,但對於南通城市發展而言,以發展“海洋經濟”為契機,重新塑造南通城市的“海洋文化”也同樣重要。新的南通“海洋文化”要突破舊有文化的弊端,用“海洋文化”開拓創新、博大包容的核心內涵重新培育南通城市的文化精神。使南通人和南通城市在麵對瞬息萬變的時代時能夠抓住各種機遇,以開拓創新的精神發展自己、壯大自己。

4 南通“新江海名城”城市形象營銷的基本策略

南通作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和新興沿海開發城市其擁有的豐富文化資源,但要使這些文化資源轉變成為城市發展而服務的“城市文化資本”則還需要一係列工作要做。而對城市文化形象進行戰略設計和營銷策劃就是其中至關重要的工作。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城市因文化而繁榮,文化因流動而具活力。城市曆史文化資源認知與形象建構,最終是為了服務於城市的發展與繁榮。因此,通過戰略設計,將一個城市的曆史文化形象進行精準定位,秉持“城市文化資本主義主張”,創新城市文化開發模式,將稀缺性、唯一性、世界性、壟斷性的城市文化資源轉變為城市進化的動力,以建立城市可持續增長的新路徑。[14]因此,南通在注重發展傳統產業,加快產業轉型的同時,應積極利用自身文化資源,把文化資源作為城市發展的支撐載體,最終“以文化名城市,以文化興產業,以文化促發展”。為此,南通在實施城市文化發展戰略的時候應該本著以下兩大基本策略:

4.1 “新江海名城”文化品牌提升南通軟實力

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提升,必須依靠城市品牌戰略,城市品牌戰略,是指在城市整體形象傳播過程,全麵塑造城市品牌質量,創造知名度、美譽度和滿意度的戰略。品牌效應是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城市形象宣傳與推廣、“城市文化資本”運作最重要的和基本途徑之一,是現代城市間開展競爭的重要表現形式和手段。[15]因此,南通樹立自己的城市品牌對其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而城市文化符號正是打造城市名片、樹立城市品牌的最重要的資源。南通的新文化符號體係上文已經提出,即相對而言具有差異性和壟斷性的“新江海名城”文化形象體係,五大構成要素之間共同構成了南通新的城市文化符號。

對於南通的城市經營者而言,他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把“新江海文化”品牌化,最終把南通打造城名副其實、享譽全球的“江海文化名城”。而品牌化就是抽象概念操作化,首先創新城市文化形象及城市定位概念係統,打造全新的城市CIS係統。通過城市立體化傳播,對內訴求,對外營銷,更新城市營銷形象戰略,全麵營銷南通江海名城的江海文化特色,從學術上、研討會、招商會等層麵,全麵植入全新文化形象定位。其次,提升城市營銷的名人傳播效應。城市文化符號品牌化需要培育一直精英隊伍,精英是城市生活的受益者和引領者,從這一方麵講,品牌化的實施就是要注重對文化名人的培養,文化名人是影響一個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因素。通過名人訴求,對內對外形成潛移默化的推動力量,深植城市文化形象沃土。第三,創辦大型文化藝術和節慶會展活動——江海國際文化節,通過舉辦江海特色文化節,形成宣傳帶動力,正麵推廣、行銷城市,從而宣傳城市文化品牌。

4.2 城市文創產業發展激活城市活力

南通有較好的工業基礎,無論家紡等輕工業,還是造船等重工業,南通都有較為雄厚的基礎。除此之外,建築等一係列傳統產業南通也同樣基礎雄厚。但是,在產業轉型日趨迫切的當前時代,南通需要與時俱進,積極發展低耗能、低汙染、高科技的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升級速度。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汙染程度低的高端科技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是後工業社會及日漸富裕的中國緊迫發展的方向。通過文化創意產業帶動和助推傳統產業升級。比如南通可以從建築之鄉發展為建築規劃設計之鄉,家紡之鄉通過創意設計發展為創意設計與時裝設計高地等。或如南通“文博之鄉”這一城市特色文化,就可以轉化成為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文博會展產業,可以利用南通現有的文博空間載體,推動城市會展甚至國際化會展在南通的定期或長期舉辦,從而在南通形成文博會展產業。再如南通“教育之鄉”“體育之鄉”的城市特色文化,其就可以轉化成為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教育培訓產業,利用南通優質的師資和經驗,形成頗具特色、覆蓋全麵的教育培訓產業鏈。

文化既是城市的構成要素,也是城市的發展動力。城市文化的發展既是城市發展所追求的目標,也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手段。之所以這麼說,就是因為城市的文化功能可以轉化為經濟功能,文化也能形成產業,創造產值。文化創意產業的一部分內容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由城市文化資本轉化而成的。總之,文化創意產業作為21世紀繼信息產業後的朝陽產業,越來越受到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視,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是勢在必行的事情。對於南通而言,正可以抓住這樣的時代機遇,利用自身的優勢文化資源,並借助全球化創意經濟浪潮,大力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在此產業中占領先機,搶占高地,從而推動南通城市的發展。

南通傳統江海文化已經為南通發展奠定了強勁的基礎,推動了南通的輝煌十年發展期。南通城市多年發展所形成的傳統城市形象——“一城七‘鄉’”是南通城市文化發展的寶貴財富,既是城市特色所在,也是城市文化核心所在。在日後南通城市特色文化發展中應大力傳承與弘揚。而新江海文化,將全麵激活南通在海洋經濟時代“江海名城”的全新定位。這種嶄新的城市定位,更是新時期、新形勢下,推動南通城市全麵發展的重要軟實力。南通應該抓住機遇,著力推動、宣傳“新長江文化”及其“大橋文化”,“新海洋文化”及其“港口文化”和傳統“江海文化”所組成的“新江海文化”,從過去的南通文化基礎上,獲得新生,獲得文化的再生,並讓南通在大江大海的區位和空間優勢,轉化為經濟和文化優勢,從而真正構建出一個具有強大特色競爭力和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的“江海名城”。

責任編輯:高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