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世界城市安全軟實力對比
北京和上海是國內城市的標杆,其軟實力建設對其他城市具有很強的示範作用。就一般文化軟實力指標而言,少不了城市文化、國際溝通、城市創新、公共管理、生活質量吸引力五個維度。對於世界城市安全而言,尤其要關注公共安全綜合管理上的問題,在這方麵我們尚有大的差距。從公共安全管理出發至少還涉及災情認知、發展階段、組織機構、法律法規、管理原則、公眾參與、應急避難、城市生命線保障、安全減災科研、安全文化教育普及、部門協調度、信息溝通、應急財政、整合優化的方法等多個方麵的問題。2012年7月30日和31日,印度發生兩次大停電,分別令3.7億人和逾6億人墜入黑暗,就所影響的人口講,這兩次停電為有史以來世界大停電的排行榜中的“冠亞軍”。印度大停電也發問中國城市停電風險。國家電監會發布《2012年上半年電力安全監管報告》提醒城市電網停電並不遙遠。因為,2012年僅上半年,中國深圳、海口、南昌、西安等城市已發生較大停電事故11起,其中尤以深圳“4.10”停電事故為最,停電用戶數為16.8萬戶。中國早在1981年即頒布《電力係統安全穩定導則》,設置了有效的“三道防線”。但其安全可靠性模式要提升,北京的能源供應幾乎全部依靠外援,這種脆弱性是極致命的。
1.2.2 四個直轄市的綜合減災能力
第四屆直轄市安全論壇提出: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期,城市正呈現新的特征如城鄉一體化、人口密集化、工廠園區化、道橋高架化、係統複雜化等。事故災難已由傳統行業向城市交通、建設、消防及各種運行行業及校園、社區、工業園區等轉移,尤其是人員高度密集公共場所及城市重大事件類空間,災害風險有增無減其具體有三方麵:
其一、城市功能決定了災害的複雜性及難預知性。自2003年北京“非典”事件後,2009年央視新址大火、2009年上海蓮花河畔景苑“6·27”7號樓傾倒事故、2010年上海“11·15”特大火災事故、2011年北京地鐵4號線自動扶梯故障、2011年上海10號線“9·27”追尾事故及“9·14”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等都說明,盡管四大直轄市有不同的城市功能定位,但出現的事故災害有著共通的複雜性及難預見性。如重慶市是直轄市中行政區域麵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特大型城市,它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大山區和民族地區為一體,地質災害嚴重,高危行業眾多,10萬公裏盤山公路、萬餘棟高層建築、700座高瓦斯礦井、數百上千的老舊化工企業和設施星羅棋布,直轄市後的前7年,平均每年重特大事故11起。
其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難擋住事故災害的新風險。城市安全的係統性、衍生性、交叉性特征日益明顯,這是城市化快速發展麵臨著無法擺脫的新風險。2011年4月11日,北京和平街發生燃氣管道爆炸事故;2012年2月15日,天津河西區賓水南裏小區發生燃氣爆炸事故;近年來也不乏城市主城區發生化工廠爆炸事故的個案。深層地看與城市盲目擴張、人口密度一增再增、居民區與早年建設的化工及危險品企業距離越來越近有關,無論在天津、重慶、上海都可找到某些高危企業被居民區甚至超高層建築包圍的危險布局。
其三,城市人為災害已變成“主角”。在全麵反省自2003年“非典”後北京綜合減災進程後,可得出結論:北京應加大城市人為災害與災害社會學研究。城市人為災害既指全部的由城市人工建設或人為失誤所釀成的事故和災害。它包括決策過程、思維方式、製度建設、法律保障、文化培育等要素。城市安全度既取決於危險的發生更取決於對危險的控製能力。現實中城市係統的日益複雜化給人為減災更帶來可靠決策的困難:如城市係統更加智能及自動化,城市係統更加危險和複雜,城市係統為安全已經準備了更多的防禦裝置,但城市係統反而越來越不透明,越來越依靠於智慧城市的超高電子水平,這些都成為更複雜的人為失誤影響要素。
1.2.3 脆弱的異型建築與安全隱患
異形建築追求外形的新奇特,與現行的建築規範和結構安全規範有一些矛盾,存在風險,其設計與施工時的未知因素多,所以前期安全論證是個艱巨的挑戰。事實上,現有的標新立異的設計外形,並未同時賦予其本質安全的設計。在許多情況下如果希望建築成為一個標誌,就不能單純在形式上做文章,尤其要補上建築全係統安全設計與評估的課。在2012年5月召開的“重大工程安全建設與風險管理國際工程科技發展論壇”上發布,在中國重大地下工程事故中,責任及人為因素的事故占到2/3。近年來,我國土木工程事故傷亡人數占全國特大事故災害的10%,僅低於道路交通事故及煤礦事故,居第三位。英國皇家工程院認為:展開細致的地質勘查工作時避免很多地下工程事故發生的前提。可見,在工程安全乃至規範化管理上,災害孕育演化規律與成因機理、風險評價與管理、控製理論與技術等均應成為建築工程安全規範有待提升的前提。
1.2.4 麵向弱勢群體的防災設計
防災減災的弱勢群體,一般指殘障人、老人、婦幼人群,還包括外國人。要看到中國城市正遭遇人口老齡化問題,現在老齡化水平超過全國平均值的城市(省)有:上海、天津、江蘇、北京、浙江、重慶等。其中,上海老年人口比例18.48%,位居全國第一,北京老齡化人口占13.66%,居全國第四,預計到2050年全國1/3人口是老年。城市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具有效率的、安全健康的,具有人性的,因此要科學布局城市老年人安居問題,創造一個優越、舒適、宜居、安全的環境。
校園安全雖有教育部的各種製度及應急方案,但對校園建築環境而言,2012年元月實施的含有安全設計內容的《中小學校設計規範》更是應遵循的重要設計依據。2005年7月21日,世界經合組織OECD發布新聞公告,指出其30個成員國要采納的學校安全設計的建議,為了保護現在學校和新建學校在地震中的安全,應遵循如下七項安全建設原則即:
● 要根據災害風險等級,建立清晰且可衡量的學校抗震安全目標;
● 要確定地震的危險度水平,在可能的情況下分析並繪製地震災害地圖;
● 提前製定出對學校建築抗震要求的目標或期望,希望學校不僅具有抗震能力,這些學校能在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成為避難求助中心;
● 新建學校的安全性必須首先考慮,尤其要及時糾正學校在抗震上的弱點;
● 要持續建立學校安全的行動計劃,並持續不斷地豐富並調整;
● 采取各種措施保護學校安全,既有緩解地震災害的戰略,也有針對其它災害的措施;
● 推進學校安全保障的多種政策的長期效用及投資的落實等。
2012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國家《中小學校設計規範》(GB50099-2011)的安全設計條款有新意。早在2009年編製期間就提出:校園安全是一個係統工程,它首先取決於校舍安全與選址安全,否則無論是自然之災,還是人為災禍對學生都難逃滅頂之災。如果說,2011年“血染校車”提升的是校外安全通道,那麼希望2012年“10·4”之災要開啟全國上下關注安全校園內部環境的全方位建設與排查的持續力度。國家頒布的《中小學校設計規範》已實施,但為什麼對此宣傳、推廣不夠呢?本規範主要的安全設計內容除固有的抗震與消防內容外,還有3點創新之處供交流:
規範第一次提出了校園“大安全觀”概念下綜合災情(自然、人為、公共衛生、社會恐怖)應對的設計與安全疏散之策。規範第一次提出了校園建築全專業配合的安全設計內容及構築校園本質安全空間的方法理念。規範第一次提出了校園災害風險預知下的應急預案與常態安全規劃的結合之策。
2 安全北京論
對北京而言,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設計師,在當代規劃設計中都要增強防災減災意識,都要全力為項目設計注入安全內涵及品質,要懂得沒有安全的設計是質量不合格的。無論城市與建築大與小、新與舊,具備安全內涵的規劃設計才稱得上對得起社會給予的“營養”。為此可定義“安全北京”的內涵:
(1)安全北京應是一個全麵且本質安全的城市,其自然災害、人為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社會事件四大類危機事件時刻處於安全頂層設計的監控之中;
(2)安全北京應是一個有綜合應急管理能力的城市,具有綜合減災立法為前提保障的綜合應急管理及處置能力,具有有與中央政府相協調的、區別其一般直轄市的特殊 “屬地管理”的職能;
(3)安全北京對各類災變應有綜合“跨界”的控製力、指揮力,決策力,具有世界城市災害防禦及協調救援的快速反應能力及整體的認知水平;
(4)安全北京應自身具備一流的生命線係統及高可靠指揮體係,不僅保障係統安全可靠、快速自修複,還具有充分的備災容量以及快速疏導拓展能力;
(5)安全北京要求市民具有全麵的國際化水準,不僅要具備安全自護文化養成教育的素質與技能,同時要求至少城市60%以上的人員及社區接受過防災教育且有達到世界衛生組織要求的安全社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