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土地流轉對鄉村景觀影響的模型研究(3 / 3)

②鄉鎮企業、村辦企業和家庭作坊等非農建設引起的土地流轉則改變了土地的功能,使鄉村由過去的農業生產性景觀向非農業生產性鄉村景觀轉變。

③因鄉村建設用地無序規劃或管理失控造成耕地向建設用地大量轉變,引發鄉村聚落外延擴大,壓縮農田景觀斑塊,在有的聚落密集區,聚落之間幾乎連成一片,鄉村性逐漸被城鎮化所取代,進而發展成為“類城化鄉村”。

④改革開放初期鄉村出現的“墾荒”和後來的“拋荒”都帶來不小的鄉村景觀空間變化。墾荒的結果是將鄉村空域中未納入土地承包範圍的灘塗、溝岔、道路、水渠等被村民自發地進行了開墾用以農業種植。而後者則是將地塊細小的耕田、自留地等廢棄不用或采用栽植林木、放牧等無人值守的耕種模式。結果使得鄉村景觀帶有一定的荒蕪化特征。而有的鄉村因勞動力外流和村民自然死亡甚至呈現出衰敗特征,鄉村景觀正退化為自然資源。

3.2 鄉村聚落形態與鄉村庭院景觀途徑

鄉村非農用地的流轉突出表現出兩種類型:一是鄉村內部流轉。其中又以宅基地流轉為主體。改革開放初期的宅基地流轉規劃和監管權多在村集體,流轉速度較慢,村落外延拓展緩慢,新居多在老宅基址上翻蓋建成。隨著改革的深入、居戶的增多、村集體的管理職能的逐漸弱化,鄉村宅基地規劃和管控效度降低甚至失靈,鄉村宅基地增量多以占用自家自留地等離村落較近的耕地為主,年輕居戶的房屋多在村落的外延,並逐步向外拓展。在一些資源點附近的村落,房屋建設多依資源而建,或沿街道、河等呈線性分布,或者散落鄉間,成為資源誘導型新城鎮的雛形,鄉村聚落形態受到很大的影響。在這一背景下,鄉村庭院景觀差異化增大。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鄉村庭院的儲藏、種植、養殖等經濟功能都在逐漸減弱,但這種變化因住戶的意識水平和經濟狀況的差異正呈現兩極分化趨勢:一方麵,經濟條件優越的住戶擁有更多的住宅或“類城化”住宅,庭院更多追求安全、衛生、美觀、便利,家庭生活設施電氣化、自動化和現代化;另一方麵,經濟條件差的住戶因平均的生活成本提升和收入下降、勞動力弱化或喪失而生活困難,庭院景觀功能逐步退化,成為賴以生存的棲身之所。

而在城市周邊地區的鄉村,受到城市吸附效應的影響,土地流轉主要是以集體土地通過土地征收進入一級土地市場形式展開。基本模式是先從行政區劃上劃歸城市區縣管轄,然後借助城市交通、河流等快速通道,以工業園、科技園等經濟項目和城市公益用地等形式征收土地,成為城市建設用地增量的廉價而又有效的主要途徑。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村鎮的大部分或全部土地被流轉入城市,徹底完成鄉村向城市的物質轉變。鄉村庭院景觀的建設已經難覓田園屬性。

3.3 鄉村產業調整與鄉村旅遊景觀途徑

傳統鄉村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空間單元,鄉村景觀也被看作是農業景觀。就改革開放30年的鄉村產業而言,基本我們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鄉鎮企業興起、發展和壯大時期。這一時期的鄉村非農土地流轉的主要去向是企業建設用地。這些鄉鎮企業、村辦企業甚至是家庭作坊大量出現增加了鄉村空域的第二產業比重,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就地兼業的機會的同時,也改變了鄉村景觀的性質和類型,同時也讓鄉村景觀帶有一定的城市性;二是鄉鎮企業倒閉、“農民工階層”出現、發展和壯大階段。昔日帶有工業色彩的鄉村景觀因鄉鎮企業的大量倒閉而顯出破敗而失去生機。種地收益急劇降低甚至是負數,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尋找機會,引發“拋荒現象”,留守鄉村的多是老人和孩子。這一時期鄉村景觀呈現由工業色彩鄉村向傳統鄉村退變的趨勢;三是農村稅賦改革以及惠農政策的實施,極大改變了拋荒現象,並出現以企業化運作的規模化新農業,社會主義新農村景觀逐步展現。在離城市較遠的傳統鄉村區域,多以規模種植、養殖、畜牧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並以此建立初加工、物流、服務為一體的非弄勞作體係,快速構建成新鄉村景觀。而在城市周邊地區,則依托城市旅遊市場,大力開發種植園、采摘園、民俗風情等特色的鄉村旅遊業。快捷的交通、田園風光、綠色食品、農家習俗成為一些村落的支柱產業,最終形成服務型新鄉村景觀的模式。

3.4 鄉村人文景觀與鄉村文化經濟途徑

鄉村土地流轉並未直接帶來鄉村人文景觀的改變,而是通過土地流轉釋放農村勞動力、特別是有文化的年輕勞動力,使他們從傳統的農民、兼業農民轉換成非農勞動人員。大量的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和鄉村間的擺渡加速了城市文化對鄉村的影響,由於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進城務工人員對鄉村的負麵評價呈現一邊倒的態勢。一些長期在外的務工人員在城市購置房產和產業長期定居城市,客觀上造成人才外流;而大部分則需要繼續回到鄉村進行房屋安置。這些從城市歸來的本土鄉民帶回來的不但是金錢,同時還帶回來的生活方式、文化認同、電子產品等城市生活元素,成為構成當下鄉村人文景觀的新鮮要素和主要內容。長期以來,民俗、民藝的傳播依靠代際間的口傳身授,而這種方式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和文化氛圍。隨著鄉村經濟條件的好轉,老人仍舊保持了傳統的鄉村田園文化,而這種存在於老居民之間的民藝民俗,有的成為鄉村旅遊開發的資源得到有限傳承,但更多的將隨著老人的辭世而逐步消亡。年輕一代在義務教育和電視、廣播、互聯網、微博等大眾傳媒的普及下,逐步重新構建鄉村人文景觀、人際關係與道德觀念。文化經濟是被用來描述因為文化和經濟緊密結合、互相滲透而形成的以經濟為依托的新型文化形態,或者是以文化為內涵的新經濟形態。就目前鄉村文化經濟來看,主要是依托鄉村田園生活、生態農業、飲食文化、自然環境建立的鄉村生態旅遊文化,其次是鄉村民間藝術團體以及民間工藝品加工為主的民間藝術文化經濟,近年在一些新型鄉村也逐步出現了以科技農業示範為主農業科學文化經濟。而這些鄉村文化經濟的建構都需要通過土地流轉做物質支持。

此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鄉村土地流轉對鄉村農田景觀、土地斑塊、聚落形態、庭院景觀、產業調整、旅遊景觀的影響並沒有先後和主次關係。鄉村作為一個有機的複雜大係統,不同時期、不同空域土地流轉的程度、層次和性質會帶來不同的影響結果。如果說上述影響可以被看作是對鄉村物質景觀影響的話,那麼對人文景觀影響是間接表現出來的,是對物質景觀影響後的文化反映。這正印證了這樣的結論: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文化可能落後於經濟而發生變化,也可能先於經濟而發生變化。

參考文獻:

[1] 韓麗,段致輝.鄉村旅遊開發初探[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0,19(4):87-89.

[2] 金其銘,董昕,張小林.鄉村地理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247-283.

[3] 王雲才.現代鄉村景觀旅遊規劃設計[M].山東:青島出版社,2003.

[4] 劉濱誼.人類聚居環境學引論[J].城市規劃學刊,1996,(4):5-11.

[5] 謝花林,劉黎明,李振鵬.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評價方法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19(3):101-104.

[6] 洪增林.我國集體土地流轉係統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64-71.

[7] 孫翠蘭,古輝洪.我國土地製度的變遷及評價[J].國土經濟,2002,(9):20-22.

責任編輯:王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