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對鄉村景觀影響的模型研究
城市理論前沿
作者:趙中建
摘 要:以建國後的鄉村景觀為研究對象,以鄉村土地流轉現狀為基礎,分析了集體土地流轉影響下的鄉村景觀空間衍變的四個階段模型:私有化鄉村景觀階段、社會主義鄉村景觀建設階段、市場化鄉村景觀階段和類城化鄉村景觀階段。進而論述土地流轉影響鄉村景觀的四個途徑模型:土地斑塊與農田景觀、鄉村聚落與庭院景觀、產業調整與鄉村旅遊和鄉村人文景觀與鄉村文化經濟。
關鍵詞:土地流轉;鄉村景觀;模型
Abstract: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rural landscape after establishment of a national as object of stud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land circulation and transfer, analyzed the collective land circulation and transf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untryside landscape development space of four stages model: privatization rural landscape stage, socialist countrysid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stage, market-oriented rural landscape stage and urbaniz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stage. And then discusses four approaches to mode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ural land circulation and transfer: land patches and the farmland landscape, rural settlement and garden landscape, industry and the adjust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he country culture rural economy.
Key words:circulation and transfer of land;rural landscape;model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02-11(5)
新中國建立以後,我國鄉村景觀的發展始終是伴隨著城鄉關係發展,形成以城鄉二元結構為特征的城鄉二元景觀結構。在這二元結構中,無論是1978年前農業主要為工業和城市提供農業產品生產為主的鄉村景觀,還是1978年至2003年間主要為城市發展提供廉價勞動力、資金和土地等鄉村資源為主的鄉村景觀,還是2004年後伴隨由上而下對“三農”問題的重視、惠農措施的實施推動下的鄉村景觀,鄉村景觀的發展,總是處於實際的附屬地位,滯後於城市景觀發展。人們對土地流轉的認識,從最初的實驗到學術層麵的研究再到中央法規、文件的層麵,成為眾多學科研究和實踐的一個重點、熱點。形成土地流轉在空域角度存在著三個層次的共識:即鄉村土地流轉層次、城鄉土地流轉和城市土地流轉。從鄉村景觀空間、類型、結構上來看,無論是鄉村土地流轉還是城鄉土地流轉都直接或間接帶來了景觀重構的結果。尤其是城鄉土地流轉,不但是我國城市化土地需求的主要滿足方式,而且是鄉村景觀形態變化的主要推動力量。那麼土地流轉究竟改變了鄉村的哪些景觀形態?影響的機製和途徑是什麼?此外由於我國鄉村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這種失衡為本文論述帶來了困難。所以筆者設定論述的鄉村區域是經濟發展相對較好且土地流轉較為明顯的區域,並不局限在特定時期和特定的村落。
1 基於集體土地流轉的鄉村景觀衍變模型
討論我國土地流轉影響下的鄉村景觀衍變,首先需要確定本文所談論的鄉村景觀的概念指向。好在對鄉村景觀研究在地理學、生態學中有著悠久的曆史,國內一些學者對鄉村景觀也提出了基於不同學科背景的看法。韓麗等人,從美學角度認為鄉村景觀是審美信息的源而存在。自然田園風光是鄉村景觀中的主體,是鄉村旅遊景觀建設的基礎。將山水、田園、村落、建築、鄉土文化作為景觀美學評價主體[1];金其銘等人從地理學角度認為鄉村景觀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氣候、生物等客觀因素和經濟發展程度、社會文化、生活習俗等主觀因素的一種各要素相互聯係、協調統一,且具有一致自然地理基礎、利用程度或發展過程、形態結構和功能相似的一種綜合體[2];王運才認為鄉村景觀是城市景觀以外的一種空間,是分散的農舍和集鎮所代表的區域,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生產景觀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觀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複合體[3];劉濱誼認為鄉村景觀是在鄉村地域範圍內與人類聚居活動有關的景觀空間。是鄉村生活、生產和生態在特定空域的反應。景觀類型可以分為鄉村聚落景觀、生產性景觀和自然生態景觀[4];而謝花林等則從景觀生態學角度認為鄉村景觀是由村落、林草、農田、水體、畜牧等組成的自然—經濟—社會複合生態係統[5]。
如上所述,對鄉村景觀的認識,不同學者依據不同的學科背景進行了不同的界定。但總體來說,對鄉村的認識關注過多的是對特定空域物質或人文景觀因素的組成、結構、形態及其相互關係,對鄉村景觀塑造的隱性力量關注不夠。實際上,景觀是人類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特定印記在特定空域的一種客觀反映。是與城市相對應的一個鄉村性特征明顯的空域,是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環境的社會關係在自然空域的直接反映。具有與城市諸多不同的特征:擁有更多的自然景觀資源、粗放的土地利用、特有的田園文化與生活、舒緩的生活節奏、淳樸的人際關係、相對穩定社會關係等等。由鄉村聚落景觀、農田景觀、自然景觀、鄉村庭院景觀和鄉村文化景觀幾個部分組成一個複雜係統。
在鄉村景觀中,土地被看作是最基本的景觀要素之一,是鄉村景觀賴以發生、發展和存在的載體,而土地的權屬和職能的變化必定帶來鄉村景觀的特征變化。從目前對我國土地流轉的研究成果來看,建國後的鄉村土地流轉可以被分為四個階段:一是1949—1953的土地改革,使得鄉村土地完成了由封建地主向農民手中的轉變,農民手中土地可以自由流轉;二是1953—1958年間,伴隨農村土地製度由“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的演變,土地經營權和所有權由初級合作社的“農民所有、集體經營”發展成“集體所有、集體經營”,完成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土地製度變革,土地流轉基本停止。人民公社化階段的土地經營由初期的經營規模擴大到後期生產隊為基礎的規模縮小,土地流轉完全停止;三是始於1978年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經過農地第一輪土地承包(1978-1993年)和第二輪土地承包,完成了土地集體所有,經營權由集體向農民的流轉。2003年實施了《農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家庭承包土地的流轉開始[6][7];四是基於城市化和“三農”問題的土地流轉階段,鄉村土地流轉在空域上體現出鄉村內部流轉和城鄉土地流轉的形式,並呈現多樣化快速發展的態勢。
而土地流轉的結果勢必引起鄉村景觀土地斑塊、農田景觀、鄉村聚落形態、鄉村庭院景觀以及鄉村文化景觀的變化。從上文的土地流轉階段劃分和同期鄉村景觀特征做個比對,我們可將我國鄉村景觀衍變分為四個階段:一、建國後伴隨土地改革而呈現出的土地私有化鄉村景觀。這一時期的土地改革是按人平均無償分配的形式展開的,最直接的一個結果就是鄉村的農田景觀土地斑塊由過去的“規模化、整體化”轉變為“小型化、零星化”;戰後村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使得鄉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同時,這種積極性也激發了村民開荒種田的熱情,一些荒地不同程度地被開墾。鄉村景觀呈現百廢待興的可喜局麵;二、由“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階段構成的社會主義鄉村景觀建設時期。土地收歸國有,集體經營、集體耕作,使得農田規模化空前;村民集體勞作與休息、農田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等等都使得這一時期的鄉村景觀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特征;三、基於家庭聯產責任製的市場化鄉村景觀。這一時期的鄉村農田斑塊因家庭聯產責任製的推行而再次細分,土地經營權由集體轉向了家庭,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是決定土地種植的關鍵因素,鄉村經濟的發展使鄉村的村容村貌趨於多樣化。鄉村剩餘勞動力形成我國特有的“農民工”階層。農民工農忙回鄉,農閑進城,為鄉村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引發了“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社會現象。鄉村的貧富差距逐步拉大,鄉村住宅和院落的發展呈現多樣化、城鎮化的特征;四、以城市化高速發展為背景的“類城化”鄉村景觀。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城市化率已超過50%,並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鄉村景觀正發生最大的改變。具體表現在:鄉村住宅和院落的建設帶有明顯的城鎮化住宅特征;源於土地征收和鄉村合並的行政主導型鄉村景觀改造,使傳統村落空間發生重組;規模種植、規模經營為目的的鄉村土地流轉,使鄉村農田景觀發生重大變化;鄉村第二、三產業的興起和發展進一步改變了鄉村的景觀麵貌;大眾傳媒、互聯網在鄉村的大力發展,正深刻影響著鄉村的文化景觀形態和文化消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