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市產業結構分析
區域經濟
作者:夏鑫嫣
摘要:產業結構直接影響城市的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對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舟山作為海島城市,產業結構有其地方特色。本文主要分析了舟山的產業結構演化過程及產業結構特點,對主要產業進行了討論,並對未來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演化主要產業對策
一、產業結構及優化
城市產業結構是指城市經濟中各類產業的構成和各產業之間量的比例和質的聯係的總和。產業是城市經濟的基礎,城市的經濟功能總是建立在一定的產業結構之上。產業結構直接影響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越合理,城市的經濟實力越強,對周邊區域產生的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就越明顯。
各國經濟學家對產業結構的研究揭示了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產業結構是由第一產業占優勢逐漸向第二、第三產業占優勢演進的,隨著第一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下降,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製約並決定了城市的吸引力和輻射力,成為城市發展的基本動力。
產業結構優化就是要盡可能地使產業結構趨向最優配置,其本質在於建立起以主導產業為核心,主導產業與關聯產業、基礎產業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城市產業結構。隨著城市主導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演化,由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發展,產業結構就得以進一步升級和優化,對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舟山產業結構的演化及其特點
(一)舟山概況
舟山市是全國唯一以群島設市的地級行政區劃,是東部沿海和長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門戶。共有大小島嶼1390個,市域總麵積為2.22萬平方公裏,其中陸域麵積占4%,內海海域麵積占96%,2011年常住人口為113.7萬人。舟山擁有漁業、港口、旅遊三大優勢,是全國最大的海水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基地,全國屈指可數的天然深水良港,擁有兩個國家級和兩個省級旅遊風景區,素有“海天佛國“漁都港城”之美稱。
2010年6月30日,國務院正式批複成立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成為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重慶兩江新區後又一個國家級新區,是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戰略層麵新區。2013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複《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發展規劃》,是我國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戰略性區域規劃。舟山群島新區的功能定位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先導區、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二)舟山產業結構的演變
進入21世紀以來,舟山的各產業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已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產業結構。其主要演化過程如下:
第二產業總體保持上升態勢。2001-2004年比重持續增長,並於2003年首次超過第三產業而居區域產業結構的主導地位,達到41.3%。2005年,第二產業比重較上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39.71%,2006-2009年繼續增長,2009年達到曆年最高值46.55%,2010年後趨於45%水平。
第三產業在2004年前基本穩定在39.8%附近,2005年後有平緩波動,但基本達到了45%左右水平,最高點在2005年,為46.06%。
第一產業始終保持下降趨勢,經曆了兩次快速下降過程,2001-2003年間由26.09%下降到20%以下,2004-2008年間又再次大幅下降到10%,2009年後保持平穩態勢,維持在9.7%左右。
2001年起舟山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份額急劇縮減,二三產業持續發力,最終形成了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分庭抗禮,第一產業退縮二線的9:9:2的格局。上述產業結構演化過程與舟山的政策導向有著密切關係。從政府提出的“以港興市”的口號可以看出,第二、第三產業的興起及今後的優勢地位將成為不可逆的趨勢。此外,漁場資源的衰退及生態的惡化也加劇了第一產業地位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