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蒙古東四盟市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分析(1 / 3)

內蒙古東四盟市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分析

區域經濟

作者:吳來兄 佟寶全

摘要:本文以內蒙古東四盟市為研究區,選取12個社會經濟指標,以縣域為基本空間單元,定量分析出內蒙古東四盟市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綜合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再應用ArcGIS軟件,以內蒙古東四盟市39個旗縣市的綜合經濟發展指數為屬性,選擇手動(Manual)分級法將東四盟市經濟發展地區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快發展型、較發展型、慢發展型和滯後型。結果顯示:①各盟市綜合經濟水平指數的差距,包括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都在擴大,尤其從2005年開始差距大幅加大;②歸納出內蒙古東四盟市經濟發展差異演變的基本特征和時空動態變化;③各縣域之間關聯度低,帶動作用不強,發展出現“凹”字型。各發展類型個數及麵積都表現出“金字塔”型。

關鍵詞:經濟發展經濟差異東四盟市

內蒙古東四盟市位於內蒙古東部,總麵積約46.23萬平方公裏,約占內蒙古土地麵積的39%;現有人口1163.79萬人,約占內蒙古總人口的47.1%。內蒙古東四盟市地處內陸但與周邊地區關聯性極強,周邊相連河北、吉林、遼寧和黑龍江4個省區,並與俄羅斯、蒙古接壤,具有廣泛的區際、國際合作的可能;也便於內蒙古東四盟市抓住東北振興的機遇,實現自身經濟的騰飛。所以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研究、縮小區域差異、促進各地區平衡發展,己經是蒙東地區經濟全麵協調發展需待解決的問題。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文以縣級區域(含縣、自治縣、縣級市)為地域研究單位來采集數據,選取內蒙古東四盟市39個縣級行政單元的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4個年份為研究時間截麵。選取的社會經濟指標主要來源於1996年、2001年、2006年、2011年的《內蒙古統計年鑒》和地方誌(統計年鑒)。

(二)研究方法與指標選擇

內蒙古東四盟市每個縣、市的經濟由於生產力水平、人文社會經濟條件、資源稟賦等原因,縣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單一指標法雖然簡單直觀,但是無法全麵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整體水平,因此應用SPSS軟件對12個社會經濟統計指標標準化後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每個主成分對39個個案的得分。從相關係數矩陣可以看出,各變量間存在很高的相關性,符合因子分析的前提條件。以旋轉後各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與各主成分得分的加權求和得到4個年份各縣經濟發展綜合水平指數值,以此作為依據比較評價內蒙古東四盟市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再運用ArcGIS軟件對研究區域經濟綜合水平進行類型劃分並歸納出內蒙古東四盟市經濟發展差異演變的基本特征。

影響內蒙古東四盟市經濟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麵的,與經濟實力、經濟規模、經濟結構等方麵有關,考慮到指標的科學性、全麵性以及數據的可獲取性,本文統一選取12個統計指標,包括:X1人均GDP(元)、X2人均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元)、X3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元)、X4人均財政收入(元)、X5人均財政支出(元)、X6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元)、X7人均工業總產值(元)、X8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元)、X9農民人均收入(元)、X10財政收入占GDP比重(%)、X11第三產業比重(%)、X12第二產業比重(%)。

二、內蒙古東四盟市經濟發展差異的時間演變

(一)內蒙古東四盟市經濟綜合水平的計算

本文選用巴特利特球形檢驗法和KMO檢驗,設定提取的主成分個數為3,采用方差極大法旋轉,把主成分得分作為新變量保存在數據文件中,得到社會經濟主成分載荷矩陣。結果顯示:

1.1995年的Bartlett值=420.927,Sig=0,說明相關矩陣不是一個單位矩陣,可以進行因子分析,KMO值為0.693,表明因子分析的結果較好;2000年的Bartlett值=397.247,Sig=0,KMO值為0.673;2001年的Bartlett值=577.854,Sig=0,KMO值為0.734;2010年的Bartlett值=600.052,Sig=0,KMO值為0.654。根據統計學家Kaiser給出的標準,KMO值大於0.6,表明變量間的相關很小,因子分析的結果較好,巴特利特(bartlett值)球體檢驗通常用於檢驗相關陣是否是單位陣,檢驗結果的顯著性,相應的概率Sig值小於0.5時適宜進行主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