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蒙古東四盟市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分析(3 / 3)

三、結果分析

在上述研究基礎上,可進一步歸納出內蒙古東四盟市經濟發展差異演變的基本特征:(一)東四盟市整體發展比較滯後,各縣中高於平均水平的縣僅占31%。四種類型中,無論個數比重還是麵積比重,快發展型都是最少,多數縣屬於慢發展型和滯後型。(二)根據各縣經濟綜合水平指數可知,東四盟市經濟發展差距幅度比較穩定,2005年後經濟發展差距有明顯拉大的趨勢。快發展型和慢發展型總體上從東四盟市北部向南部轉移,而滯後型的個數明顯減少。(三)通遼市和赤峰市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於呼倫貝爾市和烏蘭浩特市,2000年後呼倫貝爾市經濟發展水平明顯下降。(四)興安盟一直是東四盟市經濟發展的低穀。2000年後,滯後型的範圍從東四盟市中、西部明顯縮小到中部通遼市東部、興安盟地區,說明興安盟的發展速度明顯慢於整個東四盟市其它地區。(五)東四盟市約30%的縣經濟發展較為穩定。呼倫貝爾市大部分地區一直屬於快、較發展型,是經濟發展的龍頭;陳巴爾虎旗、牙克石市一直屬於慢發展型;鄂倫春自治旗、紮賚特旗、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翁牛特旗、敖漢旗、寧城縣等9個縣一直屬於滯後型。

2005年以來,內蒙古東四盟市縣域經濟差異呈現拉大趨勢,從經濟綜合水平相對地位來看,1995-2010年間,各區縣排名發生了很大變化,各盟市行政中心和快發展型縣域的帶動作用不明顯。整體發展從東北向西南轉移,較發展型縣域空間範圍擴大,但是中部地區一直處於低穀,2010年總體呈現“凹”型空間格局。低經濟發展水平縣域集聚區、高經濟增長水平縣域以及邊緣縣域與其各自相鄰縣域經濟發展相關性不顯著,各類型從連片的麵狀分布發展成關聯性較小的斑塊狀分布,且各類型之間出現緩衝地帶。從區縣數量上來看,快發展型

研究內蒙古東四盟市經濟發展差異,對西部大開發和東三省老工業地區複興問題的有效解決,及東三省和內蒙古東四盟市的區域協調發展和區域協作的方式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同時,可為其他經濟欠發達的省邊緣區提供發展思路。

參考文獻:

[1]李小建,喬家君.20世紀90年代中國縣際經濟差異的空間分析[J].地理學報,2001,56(2).

[2]孫珊珊,朱傳耿,李誌江.淮海經濟區經濟發展差異研究[J].地理學報,2009,64(8).

[3]張宇碩,白永平,李慧.蘭州——西寧城鎮密集區縣域經濟差異的空間格局演化分析[J].經濟地理,2011,31(2).

[4]李二玲,覃成林.中國南北區域經濟差異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2,18(4).

[5]許旭,金鳳君,劉鶴.成渝經濟區縣域經濟實力的時空差異分析[J].經濟地理,2010,30(3).

[6]張超.計量地理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袁中金,楊朝輝.中國小城鎮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研究[J].經濟地理,2004,24(3).

[8]李莉,劉慧等.基於城市尺度的中國區域經濟增長差異及其因素分析[J].地理研究,2008,27(5).

[9]李小建,樊新生.欠發達地區經濟空間結構及其經濟溢出效應的實證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地理科學,2006,26(1).

[10]李麗,管衛華.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區域經濟差異格局演化研究[J].經濟地理,2010,30(10).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