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經過方差極大法旋轉後,1995年的第3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是75.166%,2000年是74.460%,2005年是85.584%,2010年是82.486%,包含了這12個指標的大部分信息,說明選擇3個主成分較為恰當。
3.由主成分載荷矩陣(表1)可看出:1995年的第1主成分與X1、X3、X4、X5、X6、X7、X8有較大的正相關,根據其意義判斷是經濟實力主成分;第2主成分與X10、X11有較大的正相關,是經濟結構主成分;第3主成分與X2、X12有較大的正相關,是經濟規模主成分。2000年的第1主成分與X1、X2、X3、X4、X6、X7、X8有較大的正相關,是經濟實力主成分;第2主成分與X12有較大的正相關,是經濟結構主成分;第3主成分與X11、X12有較大的正相關,是經濟規模主成分。2005年的第1主成分與X1 、X2、X4、X5、X7、X8、X10、X12有較大的正相關,是經濟實力主成分;第2主成分與X3、X6、X11有較大的正相關,是經濟結構主成分;第3主成分與X8、X9有較大的正相關,是經濟規模主成分。2010年的第1主成分與X1、X2、X4、X5、X7、X8、X10有較大的正相關,是經濟實力主成分;第2主成分與X3、X6、X11有較大的正相關,是經濟結構主成分;第3主成分與X8、X9有較大的正相關,是經濟規模主成分。主成分分析解決了原有的12個社會經濟統計指標有較大相關性的問題,得出的3個主成分涵蓋了約75%以上的原有信息,並生成了3個主成分對39個個案的得分,以旋轉後各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與各主成分得分的加權求和得到1995、2000、2005、2010年4個年份的各縣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該指數越高,說明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反之越低。以此作為依據分析內蒙古東四盟市經濟發展差異演變。
(二)內蒙古東四盟市經濟發展水平類型劃分
依據1995、2000、2005和2010年內蒙古東四盟市經濟發展綜合水平指數,運用SPSS進行層次聚類分析中的Q型聚類分析,統一選離差平方合法,聚成四類:滯後型、慢發展型、較發展型和快發展型。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分類是在內蒙古東四盟市內部縣之間的相對稱謂,並不具有全國意義。因為從全國範圍看,內蒙古東四盟市屬於欠發達地區。
把內蒙古資源環境數據庫中的麵狀行政單元層以縣為單元提取出來作為圖形數據,把經濟發展綜合水平指數輸入到數據庫中作為屬性數據,利用ArcGIS軟件關鍵字段把屬性數據連接到圖形數據上,利用符號化設置的逐漸變色顯示功能,選擇手動(Manual)分級法,把4類縣分別賦以4種不同的顏色,且經濟發展綜合水平越高的區域被賦予的顏色越深,將4個年份內蒙古東四盟市各縣的經濟發展差異水平在顯示出來。
進一步分析發現:1995年快發展型的縣有3個,主要位於呼倫貝爾市縣級城市;較發展型的縣有6個,主要位於呼倫貝爾市西部俄羅斯、蒙古交接區;慢發展型的縣有10個,主要位於呼倫貝爾市中部及其他盟市行政中心城市;滯後型的縣有20個,大部分位於除呼倫貝爾市的其它盟市。2000年快發展型的縣有3個,主要位於呼倫貝爾市行政中心附近;較發展型的縣有7個,主要位於呼倫貝爾西部;慢發展型的縣有7個,主要位於呼倫貝爾市中部及其他盟市行政中心附近;滯後型的縣有22個,主要位於呼倫貝爾市東部及其它盟市。2005年快發展型的縣有3個,主要位於呼倫貝爾市西部俄羅斯、蒙古交接區;較發展型的縣有3個,主要位於呼倫貝爾市行政中心附近;慢發展型的縣有15個,主要位於呼倫貝爾市中部地區及赤峰市西部地區;滯後型的縣有18個,主要位於烏蘭浩特市、通遼市及赤峰市東部地區。2010年快發展型的縣有3個,主要位於呼倫貝爾市及通遼市;較發展型的縣有5個,主要位於呼倫貝爾市及赤峰市行政中心附近;慢發展型的縣有16個,位於呼倫貝爾市中部通遼市及赤峰市西部地區;滯後型的縣有15個,主要位於興安盟地區、通遼市及赤峰市東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