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寧夏城鎮化發展的現狀、問題及發展思路探析(2 / 3)

3.多元化投融資體製尚未完善

據測算,城市每增加1個人口;平均增加10萬元的公共設施投資,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建設,以及醫療、教育、就業、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據《寧夏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末,自治區總人口將控製在675萬人以內,按照“十二五”末期全區55%的城鎮化率測算,預計到2015年,寧夏城鎮人口將達到371.25萬人,2012年末全區城鎮人口為327.96萬人,則2013-2015年,寧夏將新增43.29萬城鎮人口。按照城市每新增1人,平均增加10萬元的公共設施投資計算,2013-2015年自治區將新增公共設施投資432.9億元。

而目前寧夏多元化投融資體製尚未完善,多數城鎮的公共設施建設完全依賴財政撥款,在現行城鄉管理與財政體製下,城鎮與村莊建設資金難以保障。此外,寧夏直接融資市場不發達,而銀行作為重要的融資渠道來源,受到監管機構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清理整頓影響,融資平台貸款業務受限,除交通、水利、保障性住房等行業以外,大部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展較為困難。城鎮化建設資金來源麵臨嚴峻考驗。

二、寧夏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思路探析

(一)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科學確定城鎮定位

將寧夏作為一個大城市進行規劃建設,加快構築“以沿黃經濟區為核心、以固原市為次中心、以100個重點鎮和3000個中心村為補充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引導人口、產業重點向沿黃經濟區集聚、南部山區重點向固原市及縣城集聚、村鎮重點向重點鎮和中心村集聚。

按照城市定位和區域分工協作確定各城市的優勢和特色主導產業,避免雷同。沿黃地區重在提升城鎮建設的檔次和品位。中南部地區集中資金重點支持水源有保障、交通便利、有一定產業基礎的小城鎮做大做強。

(二)強化產業支撐,吸納農業轉移勞動力

一是加快工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加強產業園區統籌規劃,適度推進城鎮與園區相向發展,促進“產城融合”;適度加快建設移民扶貧產業園,加大對農副產品加工、輕紡等勞動密集型項目的引進力度,增強就業吸納能力。二是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實施特色優勢產業推進計劃,扶持發展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等新興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化經營。三是拓展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利用自治區獨特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不斷增強城鎮吸納就業能力,充分發揮其“最大就業容納器”功能。

(三)建立健全促進農業人口轉移相關製度,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1.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

提高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水平,大力促進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推動供排水、汙水處理、垃圾處理、公共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城鄉共建、城鄉聯網、城鄉共享,做好城鄉各類基礎設施的銜接,加快城鄉電網、信息通信一體化。

2.促進城鎮人口集聚,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1)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確權機製,提高用地效率

加快建立農村土地確權相關機製,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促進耕地資源向規模化、專業化集中,培育和扶植種植大戶、農業合作社等,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加速釋放農村剩餘勞動力;推進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對散亂、廢棄、閑置的農村建設用地進行整治,通過宅基地置換城鎮住房等方式,引導農民適當集中居住,降低人均用地標準,提高用地效率。

(2)采取多種方式保障進城農民住房,鼓勵農民進城安家落戶

進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擴大其供應範圍和供應對象,建議國家允許寧夏放寬保障性住房保障範圍,將符合條件的進城農民納入公租房和廉租房保障範圍。在條件好的市縣區探索以宅基地置換城鎮房產、以集體經濟組織中的資產所有權置換合作社股權的試點。支持農民在縣城和中心鎮依法依規建設租用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