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城鎮化發展的現狀、問題及發展思路探析
區域經濟
作者:葛立方 朱睿
寧夏地處我國西北地區東部,國土總麵積6.64×104km2。2012年,全區總人口為647.19萬,共有5個地級市,2個縣級市,縣城11個,納入城市統計的建製鎮有23個,其它建製鎮78個;2012年完成GDP約2327億元,人均36166元。
寧夏自2002年9月做出“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的決策以來,城鎮化建設取得了一係列進步。但與東部地區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且存在山川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聚集能力較弱、配套體製機製不健全等問題。
一、寧夏城鎮化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寧夏城鎮化發展的現狀
2012年寧夏城鎮化率達到50.67%,比2002年提高15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2002年的16.0:45.9:38.1調整到2012年的8.6:49.8:41.6,城鎮麵貌明顯改善。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銀川市為中心、以沿黃城市群為骨幹、以固原市為寧南區域性中心、以縣城和特色小城鎮為基礎的多層次城鎮體係。
產業發展方麵,工業園區已成為寧夏工業發展的新主力,工業企業向園區聚集的趨勢已經形成。“五大十特”工業園區和慈善園區已成為轉移和擴大就業、提高居民收入、維護穩定的重要基地。2011年末,寧夏納入統計的工業園區32個,共有入園企業2154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31.3億元,利潤106億元,稅金72.1億元,安置就業人員26.9萬人。
基礎設施方麵,城鎮發展空間得到拓展,功能逐步完善。截至2011年底,寧夏城鎮建成區麵積約為632.47km2,占全區國土麵積的9.53‰,其中城市和縣城建成區擴展到502.38km2;城市及縣城人均城市道路麵積19.82m2,用水普及率92.86%,燃氣普及率82.77%,生活垃圾處理率63.96%。縣城以下建製鎮鎮建成區麵積為130.09 km2,人均道路麵積10.75m2,用水普及率79.79%,排水管道密度3.48km/km2,生活垃圾處理率33.02%。
配套機製建設方麵,寧夏已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城鄉統籌的基本醫療保險製度全覆蓋,並創建了“一製十二檔”統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製度。
(二)寧夏城鎮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城鎮集聚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有待進一步增強
相關研究表明,城市規模達到25萬人以上才能形成專業化分工的優勢,城市人口達到40萬,才能維持零成本運轉,衍生新的產業。截至2011年末,銀川市城區戶籍人口達到97萬,規模接近特大城市;石嘴山市城區戶籍人口40.12萬,屬中等城市;吳忠市、固原市、中衛市、中寧縣城、青銅峽市城區戶籍人口在10-20萬人之間,屬小城市;其它縣區人口均不足10萬。建製鎮中隻有寧東、金積、韋州等9個鎮鎮域戶籍人口超過5萬,其它建製鎮平均約2.7萬人左右。由於大多數縣城、建製鎮人口偏少,難以形成經濟規模優勢,導致產業集聚能力較弱,產業整體規模小、布局分散,對農村人口的吸引力有限。
2.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鎮之間發展協作不夠
寧夏北部川區城鎮化發展水平較高,沿黃城市帶聚集了寧夏80%的城鎮和84%的城鎮人口,城鎮化率達62%,高出全區近12個百分點。中部幹旱帶和南部山區受自然條件製約,經濟發展水平低,城鎮化率也較低。2012年,五市的城鎮化率分別為:銀川市75.04%,石嘴山市70.58%,吳忠市39.97%,固原市34.85%,中衛市32.5%,最高與最低差距達43個百分點。山川統籌協調發展、同步進入全麵小康社會的任務仍然較重。
各市縣在產業發展方麵,存在發展特色不明顯、趨同化突出等問題,特別是傳統農業、多晶矽、風電、鐵合金等行業,相關各市同質競爭問題突出。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方麵,城市、縣城和建製鎮之間各自為政,水、電、汙等重要基礎設施尚不能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