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市牧區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狀況分析
區域經濟
作者:黃愷光 陳愛榮 宋景輝
摘要:呼倫貝爾市牧區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很快,總體勢頭很好,但由於發展曆史較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為了更好地發揮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新牧區建設中的作用,呼倫貝爾市應抓住自治區黨委“8337”發展思路的契機,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在全力建成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的基礎上,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產業化集團,大力發展新型牧區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使牧區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依法、有序、規範地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呼倫貝爾市牧區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呼倫貝爾市牧區是指以畜牧業生產為主的牧業四旗,即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旗、新巴爾虎左旗和新巴爾虎右旗。牧業四旗總麵積8.48萬平方公裏,占全市總麵積的33.5%,其中陳巴虎旗1.86萬平方公裏,鄂溫克旗1.9萬平方公裏,新左旗2.22萬平方公裏,新右旗2.5平方公裏。草原麵積9928.01萬畝,占全市草原總麵積的70%,其中陳巴虎旗2336.73萬畝,鄂溫克旗1757.21萬畝,新左旗2435.82萬畝,新右旗3398.25萬畝。牧業四旗有牧民6.38多萬人,牧戶近2.2萬戶。2012年牧業四旗完成國民經濟總產值269.45億元,占全市GDP的20.2%,財政收入完成58.83億元,占全市財政收入的42.8%。2012年全市農牧民人均純收入8807元,其中牧民人均純收入1.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0.85萬元。隨著牧區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創立和發展,促進了當地畜牧業產業化和牧民增收、保護了牧區生態環境、提升了畜牧業競爭力、推進了新牧區的建設。但從牧區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和發揮作用的程度看,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需要從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研究和探索,使牧區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依法、有序、規範地可持續發展。
一、呼倫貝爾市牧區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現狀
自國家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章程》、《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以來,呼倫貝爾市在自治區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領導下,把農村牧區專業合作組織建設作為現代農牧業的重點工作來抓,采取“宣傳、引導、扶持、培育”等一係列政策措施,極大地推動了新型牧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一)發展迅速,數量明顯增加
通過近幾年的實踐證明,呼倫貝爾市牧區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發展現代牧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專業化分工協作、促進牧民增收等方麵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初步顯示出了優越性和生命力。特別是200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實施以來,進一步推動了呼倫貝爾市牧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全市牧區四旗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各類牧民專業合作社有311個,比2010年增加146個,到2013年3月末已有自治區級示範社3個,呼倫貝爾市級示範社29個。入社牧戶5379戶,比2010年增加2796戶,入社牧戶數占牧區總戶數的25.2%,比2010年占比增加10.3%。
(二)成員增加,規模不斷擴大
呼倫貝爾市牧民專業合作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迅速發展。目前每個專業合作社的平均會員17戶以上,有的市級牧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吸收的牧民會員達到100戶以上,而2010年平均會員是15戶以上。截至2010年底,全市牧區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達1.4億元,平均每個合作社出資額84.84萬元以上。
(三)形式多樣,服務領域拓展
牧業四旗牧民專業合作組織模式主要是“牧民自發組合、能人大戶或嘎查幹部領辦、龍頭企業領辦、專業技術部門領辦”等合作類型,截至2012年底,牧民自發組合專業合作社308個,其中由村組幹部牽頭36個。隨著專業合作社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涉及的服務領域不斷擴大,從初辦社時生產互助、技術互幫、信息互送到資金、技術、勞動等形式的合作,從生產領域逐漸向著生產、流通、加工以及牧工貿一體化經營方向推進。可以看出,全市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有190個、生產服務為主的有98個、還有運銷和加工服務等23個,專業合作社覆蓋麵已由單一領域向著畜牧、種植、加工、流通、銷售、信息技術服務、農機服務等領域各產業擴展,帶動和受益牧戶達到7946戶,平均每個嘎查有1個專業合作社。
(四)合作發展,牧民收入提高
牧區專業合作社通過降低生產成本、規模化經營、產業化運作不斷提高入社牧民收入。經過對部分牧區的實地調研可知,2012年陳巴爾虎旗入社牧民人均年收入已達31937元,比全旗人均收入13148元多18789元,增長142.9 %,比2010年入社牧民人均年收入的23215元增長37.6 %,比全市牧民人均純收入高出153.47%。入社牧民收入明顯高於非入社牧民收入,有效地調動了牧民入社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