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低碳經濟背景下內蒙古能源消費問題探析
區域經濟
作者:頓楠
摘要:本文擬從低碳經濟的角度出發,通過對內蒙古自治區能源生產和消費現狀的分析,探討如何降低自治區碳排放的相應對策,以便為內蒙古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低碳經濟能源消費碳排放
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作為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工業經濟開始向低碳經濟發展,低耗能、低汙染排放成為熱點。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歐美發達國家率先提出低碳技術和低碳發展,著力研發和打造低碳、高效的產業、能源、技術等,以搶占先機和產業製高點。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全球各地發展的核心和潛在競爭力。在這種國際形勢下,我國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並提出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若幹設想。內蒙古作為能源大區,具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炭資源累計探明儲量2400億噸,居全國第2位;石油資源總量為20億噸至30億噸;天然氣資源總資源量為10.7萬億立方米;風能總儲量為10.1億千瓦,居全國之首;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年日照時數為2600-3400小時,全年太陽輻射總量為4800-6400兆焦耳/平方米,僅次於西藏,居全國第2位。
近幾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依靠自身的資源優勢與區位優勢,經過長期的開發建設,使本地資源優勢順利轉換為經濟優勢,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輸出基地和戰略接續基地,實現了建立自治區煤炭開發、電力生產、天然氣資源開發和利用為主體的能源經濟體係。但在當地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長期延續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和經濟增長對資源的高度依賴,內蒙古的生態環境已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已經成為內蒙古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及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目前較為可靠的發展模式,是從長遠著眼的、與人類、自然和諧共存的模式。以可持續發展為發展觀,以低碳經濟為技術方針,實現低耗、低排、低汙染的經濟模式,是繼工業文明後的又一大飛躍。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返歸自然,利用低碳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研究開發新型能源結構。技術開發與創新是低碳經濟建立與發展的核心,其主要包括:綠色能源技術開發,降低汙染排放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技術等。不僅如此,創新調整產業結構,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等都是經濟可持續發展需關注的內容。美國著名學者萊斯特在1999年最早提出低碳經濟理論,2007年我國才開始明確了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國家主席胡錦濤同誌在亞太經合組織確立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態度,與此同時,低碳經濟的嚐試與研究已經在國內的某些地區啟動並進行。
(一)能源供給和消費結構決定內蒙古必須加快發展低碳經濟
1.一次能源生產以煤炭為主,經濟增長過分依賴煤炭產業
從能源生產結構看,一次能源產品主要以煤炭為主,石油、天然氣等主要能源品種主要依賴外部調入。2011年自治區能源生產總量59738.06萬噸標準煤,其中原煤產量占能源生產總量的92.50%,約55257.71萬噸,原油占0.49%,天然氣占5.55%,其他能源占1.47%。2010年我區原煤產量約為45935.06萬噸,原煤產量大幅提高。
2.能源消費以煤炭和火電為主,經濟的“高碳”特征明顯
2011年,自治區能源消費總量為21148.52萬噸標準煤,其中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87.08%,石油占能源消費比重9.15%,天然氣占能源消費比重2.34%,水電、核電和其他能占能源消費比重1.43%。內蒙古能源消費以煤炭和火電(主要靠消耗煤炭)為主,從能源終端消費情況看,2011年全區工業企業煤炭消費30865.72 萬噸,遠高於其他能源消費。自治區2011年電力生產總量3104.68億千瓦時,其中火電2859.40億千瓦時,風電2859.40億千瓦時,水力發電18.26億千瓦時。環境汙染和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是化石能源的燃燒,因此,煤炭燃燒的高二氧化碳排放行直接導致自治區“高碳”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