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行品種改良,提高生產性能
品種改良是實現內蒙古牛肉牛壯大的必由之路。因此,應當充分利用起已經引進的外國良種牛進行雜交改良,提高其產肉性能。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牛肉產量由1980年的27萬噸快速增長到2007年的613萬噸,增長了22.7倍,其占世界牛肉總產量的份額也從0.5%增長到了10%,成為僅次於美國和巴西的生產牛肉大國。能有這樣的快速增長勢頭,與品種改良的結果是密不可分的。
(二)改變以粗飼料為主的飼養方式和形成集約化生產
在品種改良後,應根據不同品種、不同年齡、不同大小的牛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選擇最適合的飼料進行喂飼,這樣可以縮短飼養周期和提高個體生產性能。
自治區的肉牛是由千家萬戶分散飼養的,麵對飼料價格上漲以及個體養牛的成本不斷增加,已經出現了養牛虧本的困境,因此,形成集中化,規模化進行肉牛飼養是極其必要的,節約生產成本的同時還能獲知飼養技術從而提高牛肉質量。
因此,內蒙古應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來推進肉牛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在發展道路中尋找一條最適合本地區經營的產業化模式,真正把肉牛產業做大做強,帶動整個內蒙古的經濟發展。
(三)加快屠宰業的發展並加大監管力度
盡快改變傳統落後的個體屠宰為屠宰加工企業集中屠宰,個體屠宰看似節約成本其實並非如此,撇開影響肉質和嚴重汙染問題不說,就屠宰過程中一些原本可以利用起來的副產品都被白白浪費了,被浪費的這些副產品的價值是難以估算的。所以,應重視起屠宰加工企業的存在。但是很多屠宰加工企業還停留在簡單的初加工的水平上,應逐步引入深加工的技術,保證企業加工設施,安全衛生,檢驗手段以及人員素質都能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嚴格執行,絕不含糊。
(四)走綠色食品之路,打造具有內蒙古特色的品牌牛肉
目前為止在內蒙古牛肉行業中具有發展綠色食品的意識非常淺薄,隻有少數龍頭企業已經認識到走綠色食品之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內蒙古對肉牛業的投資雖然有所增加,但是跟奶牛業相比較起來,還是少了很多。因此,想要走出一條內蒙古特色的牛肉品牌之路,跟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密切相關的。如具有內蒙古特色的兩大品牌:“蒙牛”和“伊利”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如今日益壯大,一步一步走出國內市場,可想而知,走綠色之路,打造品牌特色已經成為內蒙古牛肉業走向成功的一大法寶。
四、內蒙古肉牛業的發展前景
(一)發展牛肉業前景廣闊
從市場需求和人們的消費趨勢發展來看,肉牛業是非常有前途的養殖業。今後需要做的是解決好目前不顧草場保護導致其大麵積退化的養牛模式,而是走生態發展飼養方式,隻有解決好草場利用和協調發展等問題,培育出專門的肉羊品種和體係來提高肉牛的生產效率,才能保證養牛業的持續發展。內蒙古自治區的牛肉產量和質量將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有較大的國內市場的需求空間
牛肉憑著自身營養價值含量極高的優勢毫無懸念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盡管多年來,牛肉總產量保持著連續上升,但仍是供不應求,特別是優質牛肉的市場缺口更大,我國的高檔牛肉大多是靠進口他國的牛肉,這就意味著人們對牛肉的需求量還有很大的替身空間,也為內蒙古生產高檔牛肉提供了一個可遇不可求的機會。由此可見,內蒙古肉牛的市場需求前景是非常廣闊的。
參考文獻:
[l]田春英,王峰,劉永斌,成立新,榮威恒.內蒙古自治區肉牛業發展的現狀與前景.
[2]田春英,榮威恒,欒慶江,李學英,杭乃誠,特木其勒,雷春林.論內蒙古自治區肉牛產業化發展.
[3]許尚忠,李俊雅.我國肉牛遺傳改良現狀分析及發展策略探討.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