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肉牛業發展策略研究
產業經濟
作者:喻蓉蓉
摘要:一直以來,肉牛業都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一個特色產業,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區域優勢對發展肉牛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由於受到自治區傳統畜牧業以及品種牛質量不高、技術水平低下等因素的製約,這一特色產業一直未能充分發揮其巨大的潛在優勢。本文通過對內蒙古肉牛業產業生產現狀、影響因素的分析,提出促進內蒙古肉牛業發展策略。
關鍵詞:牛肉業內蒙古產業化
位居全國五大牧區之首的內蒙古自治區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發展肉牛業的理想區域。自上世紀70年代初有計劃、有組織地引進了一批肉用型品種牛,旨在提高牛的產肉性能,經過幾十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不錯的成績。目前,肉牛業基本成為了內蒙古自治區最具有發展潛力的一項產業,同時,對增加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收入有著重要作用。
一、內蒙古肉牛業的發展現狀
內蒙古有著豐富的草原資源,其可利用草原麵積達6735萬平方米,適合放牧牛的草原占總量的69.58%。但是近年來草原退化現象十分嚴重,無疑給畜牧業尤其是養牛業造成了極大的負麵影響。
統計數據表明,自治區的肉牛業始終保持著上升的勢頭, 1998—2007年這10年間內蒙古牛的存欄數從375.6萬頭增加到617.44萬頭,其年增率是16.43%;其牛肉總產量也從13.87%增至到19.67%,在全國的牛肉總產量所占的比重也相應從3.22%增至到5.5%。但與全球平均水平相比較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差距。2007年世界牛的平均胴體是212kg,發達國家250kg以上。如美國牛平均胴體為320kg,英國牛平均胴體為310kg,而內蒙古自治區牛的平均胴體僅僅為160kg,其當年人均占有量也僅僅為15.96kg。內蒙古自治區一直以來都是畜牧業大省,但是其擁有的優勢卻未得到充分利用。眾所周知,內蒙古肉牛業的潛在能力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
二、製約內蒙古肉牛業發展的影響因素
(一)品種質量不高,生產性能低下
目前我國內蒙古黃牛的改良率是47.36%,但是良種牛僅僅為9.43%。再加上內蒙古的黃牛長期以來都是役用為主,飼養管理方式又比較粗放,長期營養不足,生長速度緩慢,雖然其出欄率較高,但是其產肉量卻很低。相比世界水平的平均胴體為199kg,低了24.4kg,僅為174.6kg,與一些肉牛業發達的國家比較起來,如澳大利亞、加拿大分別低了68.4kg和137.4kg。雖然一直以來,自治區的牛肉產量一直持續增長,但是由於我國人口數眾多,人均占有量還是極為低下的。因而,當前我們要解決的就是提高肉牛的品種質量,促進肉牛業的發展。
(二)飼養管理方式落後且過於分散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高質量牛肉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而內蒙古這種傳統的分散飼牛方式想要生產高檔化的牛肉幾乎是無法實現的,隻能通過集約化的生產方式來生產出高品質的牛肉。長期以來,飼料營養價值低下,主要靠粗飼料為主,精飼料比例過低等原因造成了產肉質量無法得到保證。
(三)屠宰設備,加工工藝的技術水平低下
總的來說,我國市場流通的牛肉大多數仍屬於個體屠宰,衛生環境質量差。由於在屠宰過程中放血不幹淨或是受到了驚嚇,再加上屠宰環境一般都是常溫,起不到冷卻和排酸的作用,而嚴重地影響了牛肉的質量。造成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大型屠宰加工企業屠宰成本高,相比較之下個體屠宰戶就來得經濟實惠,結果必然導致個體屠宰占了很大的比例。
加工工藝仍使用的是熱切割這種落後的方式,不僅導致屠宰後的牛肉受到嚴重汙染,還大大地影響了冷藏期牛肉的質量;絕大數牛肉類企業還是停留在簡單的初加工水平上,嚴重缺乏深加工的條件,致使企業的產品加工科技含量過低。同時,受過專業培訓的專業人員很少,沒有令人信服的素質,對整個牛肉業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
三、促進內蒙古肉牛業發展對策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尋找具有高含量蛋白質、低脂肪、低膽固醇等營養價值高的食品成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選擇,然而,牛肉正符合人們一直追尋的理想食品。這種巨大的市場空間為內蒙古牛肉業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使得原本可以達到滿足人們這一高標準需求的理想食品的牛肉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麵對當前牛肉出現的問題以及將來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了一些促進內蒙古肉牛往高質量發展的一些對策: